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積“涌泉”之功 蓄發展之勢(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何  娟
2025年02月21日06: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生態是資源,也是財富。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變生態“好水”為經濟“活水”,就能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

  

  在河北邢台過年,家人執意拉我去看泉。春節假期的百泉鴛水公園,停車“一位難求”。甘露泉池邊,孩子趴在石板上,眼也不眨,生怕錯過它咕嚕“吐”出的泡泡。大大小小的幾處泉眼漸次冒泡升涌,圈圈水波擴散、交織。池邊的歡笑、池中的泉涌、池面的雲影、池底的卵石,湊成一幅生動的城市速寫。

  在這座缺水的北方城市,泉確實稀罕。更為人稱道的是,泉水是近幾年復涌的,而且並非個例。隨著銀沙泉、飛龍泉、達活泉等斷流幾十年的泉眼“復活”,“泉水繞城”再現。

  歷史上,邢台被譽為“百泉之城”,一度群泉噴涌、蘆葦成片、河魚肥美。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城市不斷發展,華北地區工業和生活用水逐漸增加。地表水不夠,地下水來補。開採量加大,使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這裡一度形成大面積漏斗區。泉水干涸斷流,正是連鎖反應之一。

  竭澤而漁,終究難以為繼﹔泉水枯竭,給人深刻警示。統籌做好發展與保護,必須以治理之變撬動生態之變,以生態之變支撐發展之能。邢台一面做“減法”,在確保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基礎上,推進地下水壓採,累計關停、管控各類取水井4萬多眼﹔一面做“加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邢台用上“南水”,同時大力實施河湖生態補水,填補欠賬。節流和開源雙向發力,讓地下水源得到休養生息,也為城市發展積蓄后勁。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邢台地下水位穩步回升,創造群泉復涌的生態奇跡,見証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成效。不久前,百泉復涌紀念館正式開館。對比清泉復涌前后的影像資料,更能理解“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的判斷,領悟“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道理。

  都說“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汩汩清泉,泠泠作響,喚醒了這方水土的歷史記憶,激發出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

  以泉惠民,響應民生需求。在襄都區,華庄泉邊設有便民取水桶,來接水的市民說“泉水甜嘞”。老邢台人感慨,仿佛看到記憶中的樣子。對年輕人而言,循著泉水打卡,成了他們的新玩法。邢台因地制宜打造“一泉一景”,為群眾賞泉親水、休憩娛樂提供便利。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往往是能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的空間。恢復舊功能,開發新場景,讓泉水既“喝得到”又“看得到”,回應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以泉興業,繪就發展新篇。在1979邢襄創意小鎮,飛龍泉與工業風的紅磚牆相互映襯。引入飛龍泉概念,花茶、咖啡等創意飲品,引得游客爭相購買。講好泉水故事、做優泉水文章,“太行泉城”的新名片正被擦亮。事實証明,生態是資源,也是財富。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變生態“好水”為經濟“活水”,就能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

  泉水獲新生,城市添新韻。從一域蝶變看新時代中國,各地興綠治沙護水,以理念之變、制度之力、行動之效,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動詮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面向未來,如何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態,以生態之美厚積發展勢能,還需我們不懈探索、創新作答。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1日 05 版)

(責編:白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