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封印地火”的力量(縱橫)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曲《我的家》展開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中國畫卷。據報道,這一節目靈感來自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鎖邊合龍。有感於各族人民攜手創造的綠色奇跡,導演組邀請全國林草基層工作者代表,一起唱響家園戀歌。在天山南北廣袤土地上,像這樣數十年如一日、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守護家園的故事還有很多,“煤田火區治理”就極具代表性。
新疆煤炭資源富集,預測資源量居全國第一。同時,新疆也是我國煤田火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一旦發生煤田火災,大量煤炭資源被白白浪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威脅。“在那深深的地下,它比毒蛇更光滑,比幽靈更莫測”,這是科幻作家對煤田火災的生動比喻,揭示出煤田火災危害之大、治理之難。作為一個世界級難題,煤田火區治理面臨著火源監測難、火勢走向預測難、滅火區易復燃等現實情況。
“難”,從來不曾阻擋中國人的堅定步伐。1958年新疆煤田滅火工程處成立時,大家沒有工具、缺乏技術,隻能摸索著干。滅火缺水,便就地取材,用戈壁灘的沙子﹔道路難行,就肩挑手扛向前挺進。烈日、狂風、自燃煤層上滾燙的土層,隨時都可能造成意外傷害,但新疆煤田滅火人從未遲疑。
幾十年來,新疆共治理煤田火區71處、面積1657萬平方米,恢復植被面積1859萬平方米,保護了大量煤炭資源。如今,煤田火區治理正由重點整治向系統治理轉變。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迎難而上,各族兒女將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承載光榮的裡程碑。
一步一個腳印,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新疆總結出煤田滅火“五步工藝法”,並向更為高效的“三步工藝法”邁進。隨著技術裝備不斷升級,煤田火區勘查從地面勘查迭代為“天—空—地—孔”一體化勘查,探測精准度更高。
踏實前進的腳印裡,有值得驕傲的汗水,也閃耀著科技創新的光芒。唯有持續創新突破,才能在不斷前行中取得新的成績。
煤田火區治理難以“畢其功於一役”,這件“難事”依然要繼續干下去。回望為“封印地火”所進行的艱苦奮斗,更加深切感受到發自於人民的堅韌之力。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新征程上會誕生更多“了不起”。
(摘編自《新疆日報》,原題為《這股“封印地火”的力量了不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