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動物園裡有學問(中國道路中國夢·與時代一起奔跑)

沈志軍
2025年01月27日05: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作為城市中動植物集中度最高的場所之一,動物園不單單是消遣、休閑的場所,更應成為了解自然、生命及生態系統的一扇窗口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有點特別。

  在這裡,想看動物表演?沒有。

  能否確定看到某種動物?也不一定。

  想一眼找到某種動物?很有難度!

  盡管如此,動物園依然備受歡迎,接待人數屢創新高,每年吸引游客超600萬人次,其中七成以上來自外地,30歲以下年輕人佔大多數。

  “規矩”這麼多,為何還能受到游客喜愛?關鍵在於堅持關愛動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辦園理念。

  2008年,我來到動物園,成為3000多隻野生動物的“大家長”。彼時,園區主要靠動物表演和有償投喂營利運轉,飛禽走獸大多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裡。

  上班第一天,我滿懷期待地對10歲的兒子說,“爸爸可以經常帶你看動物了”。沒想到他嗤之以鼻,“那是小孩子才去的地方!”那一刻我很受震動,如果連孩子都不愛逛,動物園談何吸引力,又怎能發揮出自然教育等應有作用呢?改變,刻不容緩。

  動物的定位要變。它們不是被圈養圍觀的“展覽品”,而是園區生活的“主人翁”。我們取消表演、改造場館,不斷提高動物的生活質量。以狼群為例,狼館依山而建,洞穴、山澗、溪流混搭,還原野外環境﹔食譜根據成長需求定制搭配……如今,狼群找回了機敏的原生狀態,游客也在沉浸式參觀中領略其風採。可以說,園區內動物是“主人”,游客是“客人”。在漫步時看見長臂猿於叢林間愜意游蕩、偶遇野豬在落葉窩打滾拱土,別有一番趣味。

  飼養員的角色要變。早在2013年,園區就開始招聘擁有碩士學位的飼養員。這並非大材小用,而是基於向物種綜合保護轉型的趨勢,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園區內,飼養員不僅是照料動物、陪伴成長的護理人,也是研究生物繁育、疾病防治的“守護人”。為更好撫育小猩猩,他們會主動穿起厚厚的黑毛衣,模仿母猩猩的舉止﹔當有動物離世,他們會撰寫訃告,為“獐生”“熊生”作一個總結。近年來,園區還在飼養員的共同努力下,將人工繁育的河麂后代放歸自然,促進了區域生態物種的恢復。

  發展的方向要變。作為城市中動植物集中度最高的場所之一,動物園不單單是消遣、休閑的場所,更應成為了解自然、生命及生態系統的一扇窗口。我們樹立“大生態”觀念,搭建循環儲水罐,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將動物糞便再生產為有機肥﹔積極進行公益救助,收治市民送來的野生動物﹔設計開發文創產品,將物種保護理念融入其中,並將收入反哺至動物生活環境改善。一系列舉措,既重塑了傳統動物園的價值取向,也切實回饋了城市環境建設與人類生活,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個方面的變化,也對游客產生了積極影響。過去小朋友看動物時經常拍玻璃,現在很多家長會主動告訴孩子,不要打擾它們。年輕人把這裡當作情緒療愈所,在悠然閑逛中舒緩壓力、在觀察動物中放鬆心靈,還掀起了一股“Zoo Walk”(動物園漫步)的潮流。事實証明,把動物放在第一位,守護生命、敬畏自然,不僅不會降低動物園效益,反而有利於煥發生命力、提升吸引力、擴大影響力。

  萬物有靈,和諧才能共生。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尊重與愛,進一步將動物園打造為人與自然交流連接的橋梁紐帶,引領更多人走進自然、關愛動物、感悟生命,守護好共同的生態家園。

  (作者為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本報記者白光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7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