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無價 保護有方(人民時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於實踐土壤、內嵌於日常生活,並非靜態的文化符號,而是活態的文化有機體
春節的腳步日益臨近,各地的非遺年貨節也熱鬧起來。第八屆內蒙古非遺年貨節現場,非遺傳承人“秀絕活”,刺繡、剪紙、燈籠等非遺產品琳琅滿目,市民游客還能參與“傳統手工藝大課堂”,在指尖感受非遺魅力。因時而進,融入日常生活,這正是非遺旺盛生命力的體現。
相比於線上線下隨處可見的非遺元素,一些關鍵性的轉變或許更能引發人們對於非遺保護的總結與思考。此前,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通過評審,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轉名錄”,意味著某項非遺經過保護、發展而壯大,存續力不斷增強,不再瀕臨滅絕。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的轉名錄程序,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成效的認可。
有學者感慨,“沒有哪一個時代,也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這麼關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把它放在自己的文化戰略當中去考慮”。專家的判斷、民眾的感知、直觀的數字、亮眼的成績,交叉印証著我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
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31個省(區、市)出台非遺保護條例,非遺保護的法治網越織越密。認定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10萬項,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健全。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20余年裡,中國以行踐諾讓非遺重煥生機,也不斷為各國開展相關工作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非遺無價,保護有方。非遺背后凝結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風俗所系、情感所系。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很重要的一點是賡續深蘊其中的審美趣味、精神內涵,既留存其“形”,更傳續其“魂”。
就拿“光輝艷若雲”的黎錦來說,每織繡一幅作品都要經過紡布、染色、編織、繡花4個步驟,至少花費三四個月的時間,復雜的反面織、雙面織花費時間會更長。這項用時間打磨的藝術,考驗耐心,體現匠心。不僅要傳承技藝本身,也要把經絲緯線間的勤勞智慧、創新氣質、工匠精神等發揚光大。
非遺保護,見人見物更應見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於實踐土壤、內嵌於日常生活,並非靜態的文化符號,而是活態的文化有機體。
作為中國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年集歷史、歌舞、飲食等於一體。設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將羌族文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保護,夯實了原汁原味傳續羌年習俗的自然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助推羌文化載歌載舞活態傳承。
當黎錦成為帶動當地黎族群眾就業增收的“幸福錦”,當羌年化身助推文化生態旅游、鄉村特色旅游的“加速器”,當木拱橋上奏響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協奏曲”,非遺在“活化”中結出累累碩果,繪就的是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動人圖景。
一項項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無論是“轉名錄”,還是中國非遺“出海”又“出彩”,抑或是非遺加速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不是終點,而是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不斷擦亮非遺這張中華文明“金名片”,從整體上提升非遺的可見度,讓非遺綻放更絢麗的光彩,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