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虛假測評誤導消費(縱橫)
把不同品牌的同類型產品進行橫向對比,分出優劣,給出選購建議,這樣的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屢見不鮮。一些測評博主,看似是“理中客”,擺事實、講道理,不偏袒任何一個品牌,但卻因為虛假測評而翻車。“先看測評再購物”,本應幫消費者避坑,結果測評本身也可能讓消費者踩坑。
中國消費者協會對12個互聯網平台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的一項調查發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准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准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
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問題,表現為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廣告植入,如作品中放置購物車、電商平台跳轉鏈接、口播推薦等。與檢測檢驗機構不同,“第三方測評”賬號需要接商業廣告掙錢維系賬號運作。這就導致部分測評作品缺乏中立性,測評結果不客觀。
以測評之名,行推銷之實,不是誤導消費者這麼簡單,已涉嫌違法。
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曾審理一起防晒衣商家起訴測評公司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某電子商務公司在無任何科學依據的前提下,以較為隨意的方式對某品牌防晒衣的防晒力進行對比,並在社交平台發布測評文章。法院認定測評文章構成虛假宣傳,依法判決測評公司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防晒衣品牌方4.5萬元。
網購的發展,商品的豐富,讓消費者挑花了眼。“第三方測評”應需而生,為消費者購物提供參考依據,減少試錯成本。面對“第三方測評”“跑偏”,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應反思如何強化約束。
測評應是有門檻、有標准的,有關部門不妨對測評准入門檻、測評方法、測評標准等進行具體指導。虛假測評應得到相應的懲處,要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完善法規政策。社交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內容審查、發布監管應更給力一些。
有必要給“第三方測評”來一場打假,用嚴厲的規范和約束,引導行業走上正軌。
(摘編自《安徽日報》,原題為《不能讓“歪嘴”測評誤導消費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