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學在細節(暖聞熱評)
【關鍵詞】地鐵站裡的“美術館”
【事件】上海地鐵龍華中路站,西班牙畫家華金·索羅亞近50件作品以原尺寸復制品形式展出,帶領觀眾開啟一趟富有異域風情的光影之旅。陸家嘴站,法國藝術家法布裡斯·伊貝爾在景德鎮創作的兩幅彩繪瓷釉壁畫展出,中國手工藝與法國藝術碰撞出別具一格的靈感火花。在行程中和美不期而遇,地鐵站裡的“美術館”贏得了市民和游客好評。
【點評】
“真沒想到,地鐵站竟成了‘美術館’。”置身於上海地鐵龍華中路站的“美術新空間”,市民郭先生有穿越之感。展覽不設置“一米線”,觀眾可近距離欣賞畫作細節。每幅作品都有專業導賞及二維碼,掃碼就能在手機等移動端體驗互動內容。展覽雖然布置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但質量絲毫不打折扣。地鐵這一穿梭於都市的交通脈絡,奏響了藝術與生活的奇妙交響。
不只是上海,也不只是地鐵。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將藝術作品引入公共空間。李苦禪《盛夏圖》、王雪濤《鬆鶴圖》等19幅名家畫作在北京站亮相,筆墨丹青與建筑之美相映成趣。在廣東廣州,公交公司聯合音樂曲藝團、名家工作室推出粵曲、粵語相聲等主題線路,市民乘車可沉浸式欣賞非遺藝術。在福建福州,默劇、山歌對唱、高甲戲等傳遞街頭演藝的獨特魅力。從交通樞紐到社區公園,從街巷裡弄到商業中心,城市生活涌現越來越多藝術元素。
一座宜業、宜居、宜游的城市,既應具備完善的物質設施,也需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相比於陳列於畫廊、呈現於劇場,展覽與演出嵌入城市公共空間和市民生活場景,融通了藝術空間與生活空間,能在日用而不覺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方面,這為城市增添了一抹文化韻味,讓更多人有機會邂逅藝術、享受一份愜意的精神茶歇。
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開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載體,降低了解藝術、品鑒藝術的門檻與成本,為藝術傳播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助力藝術更好實現其社會功能。
除了推動藝術作品“破界出圈”,城市及其公共設施本身,亦可被視作一種特殊的審美空間和文本。近年來,城市美學方興未艾。在城市規劃、建設與治理各環節,不妨將審美功能作為重要考量因素。
浙江杭州,東山農貿市場經過更新改造,融入遠山青黛的風雅宋韻,化身集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於一體的優質商業空間。北京西城楊梅竹斜街,藝術家團隊利用閑置空間打造“胡同花草堂”,鼓勵居民共享花草景觀,推動鄰裡關系改善。從實踐看,通過各種小細節、小改造,因地制宜扮美城市空間,就能讓城市生發出更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讓人們擁有更強的幸福感、歸屬感。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生命系統”。期待更多美的元素在城市中接續涌現,讓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怡然、豐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