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評論員觀察)
向海圖強是中華民族的夙願,經略海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從“小漁村振興記”到陸海統籌、文旅融合、創新引領的新故事,從用海、護海的辯証法到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方法論,海洋這篇大文章越書寫越精彩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帶領鄉親們做好‘海’的文章,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在福建漳州東山縣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寄語當地村級黨組織。
向海圖強是中華民族的夙願,經略海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布局謀篇要有章法。
福建泉州“高正深遠海養殖Ⅰ期工程”,為了保持大黃魚特有的金黃色澤和品質,捕撈作業特意選擇在夜間進行。高標准的管理,讓養殖品質接近天然野生,市場前景廣闊。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大海是“藍色糧倉”,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大食物觀”是厚重一筆。耕海牧漁,建設海洋牧場,推動漁業“向岸上走、向深海走”,譜寫出鄉村全面振興的“藍色篇章”。
擁有7個沿海港口的山東,喊出“再造一個青島港”的口號﹔上海持續推動航運服務業企業成群、產業成鏈、要素成市﹔廣西以北部灣港口群為基點,全力構建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
向大海要發展,開放是重要路徑,港口是其中關鍵。一個個港口、口岸串珠成鏈,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條條大通道,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就有了穩健有力的“藍色引擎”。
3個塑料瓶可以制成一條彩色絲巾,上面繪有熱帶魚、珊瑚、水母等圖案。廣東廣州市南沙區發起“公益淨灘行動”,將收集到的部分塑料瓶進行回收利用。
海洋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面積,是生命之源。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就要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一手利用好海洋資源、促進增收致富,一手保護好海洋資源、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讓向海圖強獲得堅實根基。
海水更清了、海灘更淨了、海鳥更多了、濱海濕地更美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與探索形成了陸海統籌的內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密不可分。“陸海統籌、減污擴容、區域協同”三個關鍵,為全球內海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必須“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念好“山海經”,要因地因時因事制宜,促進山海聯動,以陸促海、以海帶陸。
魚皮能做醫用紗布?山東煙台一家生物公司研發出可用於創面和組織修復的新型生物醫用材料,讓“藍色藥庫”再添新產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科技是必不可缺的凌雲縱橫之筆。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持續深耕關鍵領域,著力突破海洋核心裝備和關鍵技術瓶頸,才能不斷解開浩瀚大海的無窮奧秘。
從蓬萊閣到劉公島,從媽祖文化到船政文化,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遺產,見証中國人經略海洋的悠久歷史,為我們向海圖強提供了寶貴精神文化指引。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必須進一步激活海洋文化資源,推動海洋文化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向大海要發展是利民強國的大文章,發達的海洋經濟、健康的海洋生態、繁榮的海洋文化是主旨段落與邏輯節點。
從“小漁村振興記”到陸海統籌、文旅融合、創新引領的新故事,從用海、護海的辯証法到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方法論,海洋這篇大文章越書寫越精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3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