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紅色資源魅力
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光輝歷史的實物見証,承載著革命傳統、紅色基因。據統計,我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37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創新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時不我待,數字技術大有可為。
運用數字技術,能助力革命文物的動態化保護和精細化管理。基於物聯網、北斗等技術,陝西延安楊家嶺開發數字孿生預防性保護系統,構建起虛實互聯的三維系統,實時觀測地基沉降、牆體歪閃、溫濕度變化等,實現革命舊址的動態監測、風險評估和險情預防。實踐表明,借助新技術手段,對遺址、遺跡進行數據採集和測量建模,有利於夯實保護基礎、提高保護效能。
善用數字技術,打造跨地域、全方位和高精度的展陳,可以為觀眾呈現更直觀生動的效果。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小到紅軍戰士的面孔、著裝和身影,大到長征途中的山川河流、戰斗場景,均實現了數字化再現。多元化的展陳方式,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知革命歲月,為數字時代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支撐。通過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三維動畫等數字化手段,形象化、立體化呈現歷史場景、故事細節,有利於增進受眾的情感共鳴和身份認同。
從文旅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數字技術有助於促進紅色旅游轉型升級。“好客山東 雲游齊魯”智慧文旅平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實時統計客流量、經營情況等相關數據,為沂蒙山旅游區等紅色旅游景區的運營管理提供參考。巧用數字技術,紅色旅游景區可以打造革命文物的數字化體驗與服務矩陣,把看文物展覽升級為一場深度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還能打通知識體系、傳播媒介和教育場景,拓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紅色研學、思政課程,進而促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山東建筑大學依托土建類學科優勢和建筑遺產保護特色方向,開展鄉村革命舊址的田野調查、現場授課和數字再現,幫助學生領會不畏險阻、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數字化教學場域讓學生近距離、全方位領悟光輝的革命歲月,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紅色資源是歷久彌新的寶貴資源,數字技術蘊藏著前所未有的活力。進一步挖掘數字技術潛力、釋放紅色資源魅力,定能實現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的雙贏,讓更多人更好感知歷史、理解文化、傳承文明。
(作者為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2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