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人,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最根本的意義(思想縱橫)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與人的關系。推進文化建設,就要深悟以文化人的內涵,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離開人,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最根本的意義。
“化”字的本義是指變化,表明由一種狀態轉為另一種狀態,教化、感化、轉化、融化、深化都意味著變化。《易經》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闡明可以通過各種文化形式來轉變人以實現對天下的影響。古往今來的歷史無不証明,各種正能量的文化形態不僅能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以改變天下。由此觀之,以文化人的思想理念,與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是完全契合的。以文化人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時移世易,今天,“文”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多彩,“化”的方式方法日新月異,但以文化人的本質沒有變,就是要著眼於人、落腳於人,滿足人的文化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以古人之見,“文”之所以能“化成天下”,主要是因為其可以“載道”。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分析“文,所以載道”時指出:“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其中就呈現出一個道理——用美好藝術的文辭來傳播道德,才容易被人喜歡和接受,才能傳播久遠。周敦頤所說的“文,所以載道”之“道”,主要指道德,實際上,“道”還體現為抽象意義的方法、規律、學說、道義等含義。今天,“文”的內涵和功能不斷豐富,“文”所載之“道”可以崇德、明理、抒情、立志、增信等。以文化人,就是要通過文化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富人、以志勵人、以藝熏人、以規正人、以法律人等。今天,我們要堅持以文化人,就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遠大的理想激勵人,以豐富的智慧啟迪人,以真摯的情感關愛人,以勇敢的品格塑造人,以和諧的理念團結人,等等,不斷傳遞真善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因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所以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文化重在化人,但能否真正用文化引導人們堅定理想、塑造靈魂、涵養品德、砥礪人格等,要看“化”的水平。如何使以文化人“化”得合情理、“化”得受歡迎、“化”得效果好,考驗著我們的文化工作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以文化人,不能空洞說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化”的過程應是運用各種精神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的過程。當前,面對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化生態,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面對快速匆忙的工作生活節奏,必須提高“化”的水平,讓人們在以文化人中喜歡聽、願意看,聽了懂、看了信、快樂“化”。以文化人的“化”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文化工作者要有信心、有真心、有熱心、有愛心、有耐心,力戒急躁毛躁、簡單粗暴。隻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必然能“化”有所成。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3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