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場景“入圈” 幸福生活出彩(現場評論)
落實落細便民服務,既需要政府投入,也離不開各方參與﹔既要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也應健全商業服務體系
“年紀大了,做不了飯,這裡飯菜干淨、品種也多,15塊錢能吃好幾個菜!”中午,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食堂熱鬧起來,居民陳代蓉和幾位鄰居邊吃邊聊。社區食堂開業以來,她成了這裡的常客。
如今,從吃飯、縫補到修鎖、修手機,不少生活小事都能在社區得到解決。2024年8月,商務部發布第一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優秀實踐案例,民主村社區入選。
怎樣的社區算得上宜居?採購“抬腳就到”,修補“觸手可及”,應該是一項重要標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因地制宜打造服務半徑小、滿足日常基本需求的多業態社區商圈,對於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作用很大。
滿足剛需是“底線”,滿足改善性需求是“高線”。漫步民主村社區,食堂、超市、理發店、藥店等一應俱全,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生活圈怎樣“跟上趟”?暑期,民主村社區開設“4點半課堂”,居民劉舜華將孩子送過去,既解決了看護難題,也豐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針對“飯后總想散步,但老小區裡面沒啥公園”的反映,民主村社區在二期改造中增加綠地,拓展出散步休閑的空間。回應現實關切,統籌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想方設法讓更多服務場景“入圈”,群眾幸福生活就能出新出彩。
“運營方是哪裡的?實現盈利了嗎?”“第三方運營,社區監管,實現了微利。”在重慶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民主村社區食堂,了解情況后叮囑“一定要可持續”。落實落細便民服務,既需要政府投入,也離不開各方參與﹔既要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也應健全商業服務體系。發展社區服務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模式可持續,才能行穩致遠。
供給要對接需求。在民主村社區,火鍋店、烤肉店等各類餐館集聚,為居民提供多樣化就餐選擇﹔尋光集市上,手工藝品、冰糖葫蘆等商品琳琅滿目,聚起人氣。社區服務業態越豐富,越有利於實現促消費與惠民生的雙贏。要看到,一些社區商戶經營不善,很多時候就在於沒有找准社區居民需求。讓居民更好享受便利,商戶才能立住腳跟,形成健康、可持續的運營模式,進而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業態要“錯位”發展。比如,民主村社區地處楊家坪商圈和萬象城商圈之間,與商場相比,老社區不適合布局高檔餐廳,越貼近居民日常用餐需求越有市場。布局社區服務業不能一味求全求新。要區分生活圈與商業圈的不同,突出一個“便”字,更好契合居民日常消費便利性、即時性、高頻次的特點。
“一刻鐘”,檢驗著服務設施與群眾需求的匹配度,考驗著基層治理的真水平。社區人員密集,如何協調各方訴求?老舊社區空間有限,怎樣在微更新、微治理中改舊換新?千頭萬緒的問題,需要千方百計去求解,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方式。民主村社區推出小程序,居民一鍵即可預約家政、托育、醫療等服務,減少了群眾的奔波和社區的負擔。這也說明,善用數字化賦能,能夠助力便民服務更高效。
一座座城市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多點開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精心打造便民生活圈、暢通社區“微循環”,必能讓家門口的消費更便利、社區裡的生活更紅火。
(作者為本報重慶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7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