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昔日貧困縣憑啥上榜創新百強(連線評論員·身邊的改革故事)

2024年12月13日06: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話人:

  李鐵林 本報評論員

  韓小喬 安徽日報評論員

  

  李鐵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在安徽西北部的小城界首,蓬勃發展的循環經濟令人矚目。再生鉛佔全國市場的1/3,再生塑料佔全國市場的1/10,新型動力電池佔全國產能的1/5……從沒有礦產資源的省級貧困縣,到連續上榜“中國創新百強縣(市)”,界首怎樣闖出一條循環經濟之路?

  韓小喬:界首是安徽面積最小的縣級市,人口也不多。越是資源有限,越要“變廢為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不少人就開始外出做“貨郎”,一批“破爛王”成為了循環經濟的“先鋒”,“家家戶戶煉鉛”一度是界首廢舊物品回收產業的生動寫照。

  告別低水平重復,把先發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需要因勢利導、整合資源。針對煉鉛作坊小散亂的情況,界首通過關、停、並、轉、遷等辦法,有效解決粗放發展帶來的低效率、重污染等問題,初步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格局。同時,著力布局再生鉛、再生鋰、再生銅、再生鋁、再生塑料和廢舊紡織等重點板塊,加速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如今,1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7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此茁壯成長,發展前景喜人。

  李鐵林:產業想要長成參天大樹,既有賴於經營主體持續深耕,也需要有為政府培厚土壤。發展循環經濟,當地政府如何與企業同向而行,出台了哪些改革創新舉措?

  韓小喬: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政府既要積極擔當“敢為人先”的領跑者,也要成為“長期主義”的踐行者。界首的取舍,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凡是有助於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再難也要“取”。在上海、深圳設立離岸科創中心,16家涉企服務部門和單位入駐企業服務中心,建成9個院士工作站、16個博士后工作站,打造16個高層次人才團隊……當地政府創新方式方法,打通政產學研合作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優環境。

  凡是不符合規律和實際的,利潤再高也要“舍”。曾經,一家企業有意投資十幾億元的大項目,但由於不符合當地發展規劃和預期,最終被界首果斷放棄。堅持舍與得的辯証法,界首咬緊牙關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開辟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賽道。

  李鐵林:既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立足實際,善於錯位發展,才能始終掌握發展主動權。經驗証明,過於單一的產業結構發展空間有限。依托優勢產業,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把單一產業變成產業集群,才能更好促進整個地區的發展升級。

  韓小喬:以點帶面、上下延伸、協調發展,正是近年來界首的重要發展思路。當地通過招商引資招大引強,吸引了天能、南都、駱駝、雅迪等上下游行業龍頭企業落戶,推動產業從集散到集聚再到集群。在界首市高新區田營科技園,僅天能一家企業便可直接消耗園區內產出的40%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物,大大節省了企業物流成本。界首市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從一家普通的棉紡織企業轉向功能性新材料領域,部分產品成功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乘著循環經濟東風,新材料、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勢頭正盛,界首的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李鐵林: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一個缺乏區位和資源優勢、工業基礎薄弱的中部小縣城,崛起成為循環經濟的高地、綠色發展的樣本,這表明發展綠色生產力具有巨大的潛力。由此來看,綠色發展並沒有那麼高的門檻,也不是發達地區的“專利”,小縣城同樣可以回答好統籌發展和保護的命題,從發展綠色生產力中找到自己的“打法”和出路。

  韓小喬:從“野蠻生長”的廢品回收生意,到創新引領的循環經濟產業,界首篳路藍縷的實踐經驗,提供了一個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良好觀察范本。目前,界首正積極開展省級碳達峰試點園區工作。同時,界首將啟動綠色產業發展指數研究,全面梳理界首循環經濟產業的原料回收體系優勢、科技創新優勢、產業集聚優勢和綜合服務優勢。

  未來,圍繞資源循環利用主導產業,界首還將緊盯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新三樣”開辟新賽道,加快建設培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綠色動能更上一層樓。期待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更多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攜手並肩逐“綠”向“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更澎湃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3日 05 版)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