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觀察: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9日 09 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今年以來,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沉著應對,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國內需求、優化經濟結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既要認清大勢、堅定信心,又要正視困難、積極應對,有效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編 者
宏觀調控保障經濟回升向好(人民觀察)
陳彥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舉措,將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今年以來,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黨抓住重點、主動作為,宏觀調控加力提效。9月下旬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有效落實存量政策的同時,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回升向好態勢,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為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和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宏觀調控有效實施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與西方國家大多以短期經濟金融穩定為主要目標、以貨幣政策為主要工具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相比,我國宏觀調控的內涵更加豐富、目標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樣。我們黨牢牢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以整體視角審視宏觀政策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強化協同聯動,在應對和解決復雜問題時更為有效。今年以來,我們黨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及時加強宏觀調控。
加強宏觀政策協同。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宏觀調控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我們黨堅持系統觀念,優化政策資源和工具的配置組合。貨幣政策發力支持穩增長,綜合運用降准降息的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財政政策力度加大、提質增效,組合使用赤字、專項債、財政補助等多種政策工具,集中財力保障重點支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協同發力,支持企業通過“更新”增強產品迭代升級能力、更好滿足消費需求,支持居民通過“換新”增加消費、帶動企業投資擴產,從而推動投資與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統籌考慮非經濟性政策和經濟政策,加強各方面政策協調配合。這些宏觀政策有效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動態平衡,對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形成有力支撐。
針對突出問題推出紓困幫扶政策。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更加嚴峻復雜的形勢,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大。黨中央、國務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比如,在房地產市場方面,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出優化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完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等一套政策組合拳,推動市場交易活躍﹔在經營主體方面,減稅降費成效持續顯現,增強了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同時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在資本市場方面,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支持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有效提振資本市場信心﹔等等。這些紓困幫扶政策針對性強,能夠有效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有助於打通經濟運行中的卡點堵點,更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加強宏觀調控也離不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貫徹落實這一要求,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實施。比如,《關於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等文件出台,助力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等,增強了財政資金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保障能力,助力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等。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要求,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將推動我國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宏觀調控效能不斷顯現
隨著宏觀調控持續發力,政策組合效應得到有效釋放,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經濟運行質效提升。促進經濟健康穩定運行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10月份,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持續增多,企穩回升勢頭明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3.2%,其中發達經濟體預計將增長1.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將增長4.2%。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將居於前列。這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來說十分不易。同時,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0%,增速比全部投資高出6.6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3D打印設備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3.8%、26.0%、25.4%﹔全國新辦涉稅經營主體達1257.8萬戶,同比增長4%,反映出我國經營主體活力和發展信心持續提升。10月份,工業生產增勢穩定,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較快增長。居民就業和收入狀況也不斷改善。1—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義增長5.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9%。
重點領域風險逐步化解。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是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現。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系統謀劃、持續發力,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有效支持,房地產市場向著止跌回穩方向邁進﹔地方債務風險整體緩釋,化債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得到有效處置化解,金融安全網進一步織密筑牢。總的來看,我國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為我國經濟頂住壓力平穩運行、穩中有進提供了堅實支撐。
社會預期逐步改善。實施有效的預期管理,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政府部門通過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等手段,向市場傳遞指向明確、邏輯一致的信息,能夠引導社會公眾和微觀主體更好理解政策意圖與經濟發展目標,對經濟形勢、政策走向、未來發展等形成合理預期,更好參與經濟運行。今年以來,我國加強預期引導、做好預期管理,取得明顯成效。從短期看,在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推動下,9月份多項經濟指標邊際改善,10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進一步好轉,社會預期持續改善。從中長期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等中長期發展目標,為我國經濟光明前景擘畫了宏偉藍圖,有利於增強公眾信心、改善長期預期。
宏觀調控有能力有空間推動經濟進一步向好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平穩運行的復雜程度大幅提升,宏觀調控的任務更重大、更艱巨。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間與調控效果,我們有能力有底氣不斷增強應對各類風險和沖擊的韌性、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宏觀調控能力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我們黨對宏觀調控的規律性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各類政策的協調配合,能夠有效提升宏觀調控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在謀劃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政策初衷、目標取向、功能定位,在確定政策目標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需要出發,自覺服從全局、服務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時注重系統集成、相互補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實施政策時把握好時機、力度、節奏,同時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將不斷推動各類政策相互銜接、有機統一,共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宏觀政策仍有空間。既保証宏觀政策力度,又預留足夠的政策空間,能夠更好保証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空間仍然較為充裕。比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2023年末我國政府債務率明顯低於G20國家和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而且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用於資本性支出,支持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成為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財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空間。同時,健全預期管理機制,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和政策設計,可以引導微觀主體形成關於政策走向和經濟發展的合理預期,從而減少不確定性、提振市場信心。在此基礎上,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把當前工作和“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謀劃工作統一起來,能夠進一步拓寬政策空間,獲得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作者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穩的基礎更堅實 進的動能在增強(觀察者說)
劉凡熙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處理好穩和進的關系,著力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動能,才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沖突交織,加大了世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增多。我們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把握時度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沉著應對,既穩扎穩打,又勇於突破,推動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穩是大局和基礎。從宏觀層面看,穩就要穩增長、防風險、守底線。今年以來,我們黨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組合效應。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約95萬億元,同比增長4.8%,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分季度看,每個季度創造的經濟增量逐步擴大,分別為1.19萬億元、1.22萬億元、1.29萬億元,為四季度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分產業看,三大產業均實現穩步增長,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3.4%、5.4%、4.7%。同時,我們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持續加強經濟安全能力建設,成功克服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實現夏糧增產、早稻穩產﹔能源資源供應穩定,截至9月底,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1.6億千瓦,同比增長14.1%﹔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從社會預期看,穩的關鍵是提振信心。今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預期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宏觀政策對提振信心的積極作用得到有效發揮。以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先行指標為例。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涉及電網、鐵路具體業績核算,貼近實體經濟,且每周都能計算。對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先行指標進行監測,可以第一時間直接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和企業運轉情況,預判短期經濟總體景氣狀況。今年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0月份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重回景氣區間,表明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企業信心增強。
穩還體現在就業穩、民生穩。今年以來,盡管面臨結構性就業壓力,但得益於經濟體量增大、經濟結構優化以及穩就業政策支持,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9萬人,9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10月份進一步降至5.0%,重點群體就業總體穩定。同時,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兜底保障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同比分別名義增長5.7%、6.4%,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人均養老金或離退休金分別增長11.5%、8.1%。保障和改善民生,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能夠有力提振發展信心、增進社會消費預期。
進是方向和動力。在保持經濟穩定運行的同時,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多措並舉抓創新、調結構、謀開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新產業培育壯大,進的動能在增強。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今年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同時,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人工智能、雲計算、5G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航空航天等高端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光電子器件、虛擬現實設備、太陽能電池等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2024年,我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躍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擁有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
協調是評價發展的重要標准和尺度,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今年前三季度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板塊增長平穩,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46,比上年同期縮小0.05,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持續增強。隨著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高技術產業投資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大幅領先整體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深入。
高水平開放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的空間。今年以來,我國加快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1—10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2%,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5.1%﹔服務貿易收支保持增長。2024年版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的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帶動外企在華投資意願持續提高。同時,我國提出“全球南方”開放包容合作倡議,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項舉措,向160多個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等,為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能夠頂住壓力實現穩中有進殊為不易。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沒有變。同時也應看到,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需求偏弱,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正視困難,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一定能夠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推動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
陳呂軍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今年以來,盡管面臨困難和挑戰,但我國仍然保持戰略定力,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今年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1000萬輛正式達成﹔1—10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9.6%。同時,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今年前三季度,鋼鐵行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極致能效工程。截至10月8日,114家企業全過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鋼產能約5.17億噸﹔45家企業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鋼產能約1.52億噸。
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活動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動能源綠色轉型能夠顯著改善空氣質量、促進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2013—2023年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今年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同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約佔全國裝機的54.7%。
資源循環利用率提升。我國堅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產環境友好產品,同時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垃圾資源化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不僅有力拉動了投資和消費,也有效促進了先進節能高效設備產品推廣應用,降低全社會能耗和碳排放強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進一步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上升至88.5%。
也要看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國能源結構偏煤、環境約束偏緊的國情沒有改變,化石能源佔比仍然較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不少困難。為解決這些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8月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為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要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動綠色技術產業化。健全國家標准體系,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匯聚各方面力量,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作者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