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以新氣象新作為譜寫教育強國建設新篇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朱孔軍 高 鬆
2024年11月27日0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指導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任務緊迫、使命重大。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擔當職責使命,以新氣象新作為譜寫教育強國建設新篇章。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育人方向。黨的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証。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才能確保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扎扎實實地在高校貫徹落實下去。中山大學始終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持續加強改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創建全國黨建示范高校、標杆院系和樣板支部。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育人關鍵環節。黨的創新理論是我們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指南針”。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改革創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內容,構建高質量“大思政課”工作體系,才能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山大學堅持不懈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引導師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實踐者。

  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牢牢把握育人成效。強教必先強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不斷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培根鑄魂的定力,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才能不斷培養時代新人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真正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中山大學聚焦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存在的主要差距和突出短板,著力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書育人能力,堅持“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理念,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集中大類培養與專業培養相結合的培養體系,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實施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健全以學習成效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推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培養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結合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主戰場,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樞紐和關鍵點,在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肩負著重要責任與特殊使命。

  打造創新人才聚集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高校聚集了頂尖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和優秀的青年人才。打造創新人才集聚地,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寬鬆環境,能夠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中山大學面向新時代新要求,著力打造創新人才聚集地,以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為目標,堅持教師分系列管理,全面實施“預聘—長聘”制度,不斷優化學校人才隊伍結構,構建從“青年人才”到“戰略科學家”的人才成長梯隊﹔推行研究型教師聘任改革,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建立青年杰出人才職稱晉升“綠色通道”,完善教師分類評價考核體系,多措並舉為集聚創新人才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環境。

  夯實創新人才培養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創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很強的學習力、思考力和行動力,能夠引領未來發展。高校具備師資優勢、學科優勢、平台優勢,能夠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環境,對於推動世界科技發展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等具有重要意義。中山大學積極探索培養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倡導“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堅持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師教學從單純傳授知識向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轉變,推動學生學習從為“應付考試”向個性化自主學習轉變,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更好適應未來發展。

  成為創新人才發展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高校是從事基礎研究的重要陣地,具有學科交叉融合、國際交流合作廣泛等優勢,有利於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開放創新。為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中山大學構建起“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修訂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探索年度考核與長周期考核相結合的彈性考核機制﹔建立多部門合作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協同制度﹔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堅持以我為主,大力推進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和港澳台交流合作,厚培科技創新土壤。

  聚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這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錨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優化學科布局。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是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強化優勢學科建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緊盯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動態調整優化學科設置,才能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中山大學穩步推進學部制改革,優化學科布局,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促進學科交叉。錨定國家發展需要,新建了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先進能源、柔性電子等學院,為國家戰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錨定國家戰略需求,加強有組織科研。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和拓展,我們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高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學術前沿,持續推進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強化有組織科研,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設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充分發揮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近年來,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天琴計劃”、華南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科技平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珠海雲”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順利建設完成投入運行,涌現出高精度超長距離地月激光測距、陸面模擬系統、鎳基高溫超導體等重要科研成果。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院等智庫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積極為國家重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貢獻智慧。

  錨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增強科技創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高校要主動融入發展大局,找准摸清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重大問題,加強學科專業設置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性,建立常態化的產學研交流機制,增強科技創新動能,提高區域人才供給質量,提升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中山大學扎根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機遇,在大灣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充分發揮作用,持續為大灣區輸送高水平創新人才,支撐大灣區經濟、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一流醫療衛生服務,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的持續優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為推動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力量。

  站在百年新起點上,中山大學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將大灣區建設的政策優勢轉化為學校的發展動能,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教育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分別為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7日 09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