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榕樹一樣同氣連枝”(現場評論)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傳承傳統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各族人民就能“像榕樹一樣同氣連枝”,為共同奮斗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風雨橋旁,吊腳樓內,蘆笙清越,歌聲悠揚。走進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隻見游客絡繹不絕,熱鬧非常。
來賓市的漢族姑娘丁蓮聲,幾年前嫁給寨子裡的一個侗族小伙。夫妻倆在村裡開店做服裝租賃和攝影生意,旅游旺季時經常從早忙到晚。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程陽八寨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小兩口也收獲了忙碌又幸福的生活。鄉親們由衷感慨:“日子越過越好喲!”
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以壯、漢、瑤、苗、侗等12個民族為代表的各族兒女,共同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當地擺脫貧困落后面貌,鋪就紅火生活畫卷,背后正是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為了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不竭動能。發揮多元一體優勢,關鍵是要不斷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
千百年來,我國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地緣相近何以轉化為人緣相親?從歷史上“如錯棋然”的雜居,到時下“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廣西不斷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積極成效。在南寧市蟠龍社區,兒童之家、夕陽紅健康活動室等平台讓各族群眾生活共融、情感互動﹔在三江縣南站社區,派出所聯合“款師”“寨佬”等村寨有威望的人,“侗鼓一敲,握手言和”,實實在在化解村際矛盾。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必須優化基層治理,以熱情服務凝聚人心。
共居共處,更需宜居宜業。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在柳州市,螺螄粉帶動30多萬人就業,成為“團結粉”“致富粉”。螺螄粉包裝工人莫潔林,月收入最高能達到七八千元。企業裡,不同民族員工在工作中互幫互助、相處融洽。各族群眾共同創造“產業傳奇”,而產業發展又反哺各族群眾增收致富。實踐証明,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讓各族群眾都把心思放在推動發展上,緊緊凝聚起來同心干。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八桂大地上,從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到苗族坡會、侗族多耶節、瑤族盤王節,各族群眾常常串門互贈美食、同慶佳節。在柳州魚峰公園,游人如潮、歌聲如浪,人們會聚於此傳唱山歌,“魚峰歌圩”持續走紅。雖然民族風俗各有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和諧相親,同唱一首歌、同過一個節、同吃一桌宴,實現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傳承傳統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各族人民就能“像榕樹一樣同氣連枝”,為共同奮斗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發揮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優勢,讓各族群眾手挽手、肩並肩,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我們的幸福生活定能“過了一灘又一灘”,好日子必能芝麻開花節節高!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9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