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篇大文章(學術圓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研究,有助於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和重點,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提供學理支撐。
——編 者
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整體性
張 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們黨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不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作出部署﹔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包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包括“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闡釋到2035年的改革目標和分領域目標任務時,強調“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我們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既包括生產力方面的內容,又包括生產關系方面的內容。
從生產力角度看,產業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緊密聯系,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生不息。
產業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制造業規模佔全球比重約30%,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核心要素、發展要求等是內在一致的,有利於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
生產力布局關系產業區際分工、影響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發揮數字技術、交通物流等的賦能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有利於暢通國內大循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生產力空間布局更加均衡。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錨定“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在全面綠色轉型上下功夫,將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有效性,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
產業體系建設水平是生產力空間布局的決定性因素,對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具有重要影響﹔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又會進一步影響產業體系的建設水平和效率﹔綠色發展體系與產業綠色化轉型緊密聯系,既是產業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拓展了產業體系建設的空間。三者有機結合,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過程。
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開放體系、經濟體制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對高質量發展發揮了支撐和引領作用,但還存在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等問題。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收入分配是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是生產力發展根本目的的體現。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於增進民生福祉,同時也將更好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有助於吸引全球優質資源集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外部條件。
經濟體制調控社會資源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其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即政府和市場關系。當前,我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經濟體制建設為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和開放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基礎,明確了它們的基本原則與改革方向﹔收入分配體系建設為市場體系、開放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等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四個體系緊密聯系,不僅決定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而且深刻影響經濟體系整體運行效率。
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決定了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多個體系構成的統一體。各個體系在各自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為此,要深化有關現代化經濟體系內部邏輯、如何促進其各環節各領域各要素之間相協調相促進等問題的研究,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學理支撐。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意義
賀 俊
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並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經濟思想中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思想和觀點,准確回應並指導解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具有鮮明時代性和重大戰略意義。
有效解決新發展階段經濟持續增長問題。從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歷程看,很多國家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之后,由於受到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增速放緩現象。一些國家往往會因此陷入停滯,隻有少部分國家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那些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國家,大都實現了經濟增長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轉變。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2023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1.34萬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比如,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可以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生產效率,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培育發展新動能﹔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可以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能夠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等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從市場、產業、空間等維度推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人均收入、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仍處於領先地位,但由於其內在的制度局限性,無法解決貧富分化、環境污染、對外剝削等固有缺陷。我們黨領導人民要建設的現代化強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同時需要相應的機制和途徑來落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正是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更加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將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道路,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
有效應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面臨的風險挑戰。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應當看到,高收入國家並不等於現代化強國。一些高收入國家雖然在部分技術和產業領域具有競爭優勢,但從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看,無法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不能稱為現代化強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進程中,我們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要求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效率,更要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突出制造業這一大國經濟實力的“壓艙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等,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還要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並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以強大的國內需求集聚全球優質資源,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這些都有利於我們在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和大國博弈中牢牢把握主動權,並為我們有效應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體系建設既包括其中各子系統內部的建設,也包括推動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連接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們要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研究,推動實現各個體系的現代化和整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
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各個體系的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每個體系都具有豐富內涵,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建設。比如,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僅要統籌一二三產業,堅持三次產業和上中下游之間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也要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為此,要綜合考慮多元目標和多重約束,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各個體系內部元素以及相互關系的研究。
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整體性研究。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一體推進。這是因為,從局部看最優的目標、思路、措施,疊加實施后有可能產生合成性謬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供需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等實現高水平動態平衡,並能夠根據外部環境變化有效進行動態適應、調整和演進,才能充分釋放我國優勢和潛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此,要從全局的高度加強對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有機整體的研究,助力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同時要重視對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其他體系相互聯系及作用的研究,促進以經濟體系現代化支撐其他領域現代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貫徹新發展理念內在統一
成長春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最為關鍵的是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既要借鑒世界先進經驗,也要立足本國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發展理念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夠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統一,有助於更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從理論層面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正確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也為衡量經濟體系是否達到現代化要求提供了標准。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任務落實到位,才能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
從實踐層面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開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藥方”。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都是為了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都是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探索創新,二者統一於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
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根本要求,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標志。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等,與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形成了很好的對應。
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與創新發展理念相對應。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將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有利於推動形成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與協調發展理念相對應。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可以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有利於推動形成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的高質量發展,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與綠色發展理念相對應。綠色發展是全方位變革,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有利於推動形成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與開放發展理念相對應。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置於開放系統之中。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促進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推動形成開放成為必由之路的高質量發展。
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與共享發展理念相對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才能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好實現發展的根本目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有利於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動形成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同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貫徹新發展理念都離不開體制機制保障。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總的來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既要深化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內在統一性的研究,也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圍繞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過程各方面、加強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效運行的機制建設等深化研究,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
(作者為南通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