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享豐收喜悅 品節氣之美(金台隨筆)

漆袁雯
2024年10月09日05: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品嘗優質農產品的美味、體驗鄉村風光的野趣、感受傳統農耕文明的魅力,古老節氣煥發新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愈加彰顯

  

  播種時的滿懷期待,耕耘時的萬般辛苦,化作五谷豐登、穰穰滿家的豐收喜悅。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被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在剛剛過去的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組織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生動展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美好圖景,充滿了豐收中國的濃濃韻味。

  《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勞作時令,也是稻谷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慶祝豐收的傳統古已有之。始於漢代的“秋社”時間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即秋分前后。古人在這一天以歌舞鼓樂、宴聚暢飲表達喜悅和感恩,自制社肉、社糕等食物彼此分享。如今借助中國農民豐收節,人們品嘗優質農產品的美味、體驗鄉村風光的野趣、感受傳統農耕文明的魅力,古老節氣煥發新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愈加彰顯。

  節氣源於自然,節日則以人為核心要素。與時俱進的節俗,為自然節律增添人間況味,為節氣文化賦予時代新義。鄉村電影周、豐收故事會、村歌大賽……如今的農民豐收節,有了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慶祝形式。在天津,農產品推介、助農直播、電商惠農等金秋消費季活動,助力豐收果實順暢走向市場。在內蒙古包頭市蘇波蓋鄉,烏蘭牧騎把二人台藝術送到田間地頭,運瓜接力、搓玉米粒、獨木橋擔糧等趣味運動會項目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在浙江溫州,豐收節和開漁起航儀式相結合,漁家宴活動帶來濃濃“海”味,海鮮美食撫慰辛勤勞作的鄉親。同賀豐收、致敬耕耘,變化的形式背后,不變的是對勞動的禮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與賡續。

  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傳統農業生產的形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激活農耕文明的優秀基因,讓其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是文化課題,也是時代考題。陝西漢陰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鳳堰梯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觀光、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吸引了大批游客。可見,把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就能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更大魅力。

  節氣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無縫銜接”,離不開保護傳承。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驚艷亮相,向世界傳遞“中國式浪漫”﹔以節氣為靈感,重慶大劇院舉辦“民樂四季”音樂會,將立春、立夏等節氣與傳統民樂結合,探索音樂表達的時令美感﹔《二十四節氣竹編系列》作品以純手工制作,在竹編上呈現不同節氣對應的太陽黃經度數,實現竹藝之美和文化之美的融合……以保護為前提,探尋包括節氣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有助於豐富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美學體驗。

  感時應物、因時而動,發軔於農耕文明的節氣文化,是古人觀察時令、氣候、物候等現象時總結出的時間知識體系,既指導四時農耕,也調和生活節奏,既涵養文化根脈,也孕育東方美學。伴隨著豐收的喜悅,古老節氣奏響今日歡歌,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潤物無聲中滋養著文化的認同。守護好文化內核,激活其時代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更好啟迪智慧、溫潤心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9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