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稻香味,也有文化味(縱橫)
在貴州遵義綏陽縣旺草鎮萬畝大壩,以“青春遇見貴州·聽得見的稻田”為主題的稻田音樂節持續了一個月。音樂舞台搭在金燦燦的稻穗旁、露營帳篷架在小溪邊、稻樂集市擺在田間路上,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打造“稻田+”產業,為農民豐收節提供新玩法,也為游客觀光休閑提供新選擇。
在一些地方,集賞稻收、品文化、嘗美食、聽音樂、做直播於一體的鄉村旅游新場景,成為挖掘消費潛力、激發鄉村市場活力的新引擎。令人欣喜的是,推動這些新場景、新業態走紅的,不乏近年來扎根農村的新農人。他們有的是種糧大戶,有的是職業經理人,有的是小有名氣的網絡主播,大家各展所長,共同為廣袤田野注入新活力。
稻田文化節火爆,“冷思考”也要跟上。首先,發展“稻田+”產業是否有利於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必須看到,稻田是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讓中國人的飯碗裡裝中國糧的重要保障。如果一味為了活動的聲勢浩大,將一部分農田作為活動場地,或者種植低效但好看的水稻品種,或者人為改變種收時間等,都將影響糧食收成,得不償失。
其次,是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發展稻田文化節?這得綜合考慮當地的交通、住宿、場景等條件和村民意願、治理能力等因素。要認真算一算成本收益賬,反復琢磨發展特色、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做好“稻田+”文章。“賠本賺吆喝”“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干不得。
此外,還要關注稻田文化節的含“農”量有多少。音樂會上,展演的主要內容是當地的民風民俗民藝﹔集市裡,售賣的商品主要是當地美食、特產和文創產品……這樣的稻田文化節才既有稻香味,又有文化味。挖掘“三農”特色,讓游客主動把特產裝入后備箱,也把當地的文化裝進心裡,才能不斷打造鄉村文旅新優勢,讓“稻田+”產業的“富”加值不斷提升。
如今的稻田,不僅能長出庄稼,還可以催生美食集市、文創產品小店、鄉村音樂會等。豐收的不僅是稻谷,還有農耕文化﹔富了的不僅是農民的口袋,還有農民和游客的“腦袋”﹔強了的不僅是線下的村集體經濟,還有線上的直播經濟、電商經濟。現代文旅消費和鄉村自然風光的“聯姻”,將譜寫一曲農文旅深度融合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歌。
(摘編自《貴州日報》,原題為《讓稻田更有“富”加值》)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