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絢麗色彩

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專題深思)

鄭 軍
2024年08月26日0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日前,“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成功,彰顯了世界遺產保護的中國力量和中國貢獻。這對於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持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守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脈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印度新德裡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作為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標志著其承載的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以及保護工作得到國際認可,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契機,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整體性、系統性保護能夠實現各點之間相互幫扶、以強帶弱、資源共享,實現保護效果最大化。北京中軸線在申遺過程中探索建立高位統籌、央地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形成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強大工作合力。這啟示我們,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必然要求。一要加強黨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領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完善黨中央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部署落實機制,健全相關工作協調機制。二要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型升級。對於文化景觀、活態遺產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等,保護對象應該包括文化和自然要素、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等﹔對於歷史文化名城、村鎮、建筑群等,不僅要保護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也要保護傳統格局、空間肌理、歷史風貌、文化生態、景觀環境等﹔對於同源文化區域的文化遺產,要注重區域協調,重點保護該區域的文化特性,超越同質化競爭。三要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健全保護機構,充實保護力量,並建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聯動機制,在遺產安全、防災減災、風險管理和遺產監測等方面共同發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建設,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

  持續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北京中軸線在申遺過程中,整合了15個遺產構成要素和北京老城故事,構建出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價值展示闡釋體系,通過實體和虛擬空間的多種形式向公眾講述北京中軸線的突出價值,激發了公眾空前的關注和保護傳承熱情,伴隨申遺形成的大量文化產品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這啟示我們,持續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工作,要發揮學術機構、文藝團體、媒體、文創企業等的作用,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充分挖掘和彰顯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人們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源泉,我們要立足前人的智慧和成就,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人們更加充分地感受、更加完整地體驗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最大限度發揮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要強化技術支撐,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用好三維掃描、全景攝影、虛擬現實、數字建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手段,推動數字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和有機融合,為人民群眾欣賞傳統文化藝術提供全新體驗。

  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北京中軸線的申遺過程就是一個推進國際交流的過程。通過召開國際研討會、邀請相關國際組織領導人和外國知名學者到京訪問、利用傳統和現代手段做好展示,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北京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跨文化、跨思想、跨意識形態的交流,而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又將進一步推進相關國際交流合作。世界遺產體系是一個優質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是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對話的平台。新時代以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得到長足發展。比如,我國聯合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柬埔寨、尼泊爾、蒙古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世界遺產保護進行技術援助,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並有效開展活動,我國專家深度參與世界遺產評審及其規則的制定與修改。這啟示我們,踐行全球文明倡議,要繼續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既要讓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動中外學術界、民間團體交流合作,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6日 09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