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愛國情 砥礪強國志
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政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今年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提出,“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辦好、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應著力講清楚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內涵、為什麼要愛國以及怎樣愛國,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在奉獻祖國中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愛國主義與一國文化傳統、歷史發展和基本國情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規定,“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我們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隻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思政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這一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根本政治屬性和政治方向,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熱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是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學理闡釋是講好道理的重要前提。思政課要注重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挖深愛國主義教育知識點,講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從學理上闡明政黨、國家、意識形態等基本概念,講清楚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在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中向學生闡明愛國主義的本質,加深他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情感溫度與理性認知相統一。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思政課教師在教學資源挖掘、教學課程設計中融入愛國主義內容時,要注重以豐富具象的現實生活來闡釋抽象的理論,讓愛國主義可感可知。一方面,可結合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成就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如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給農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鐵、5G等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為人們創造了高品質的生活空間等,讓學生建構起系統整體的國家形象認知,激發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跡,將愛國志士為國捐軀、科學家矢志報國、平凡人為國奮進的育人資源融入課堂,以榜樣的力量教育引導學生將愛國情轉化為報國行。愛國主義不僅需要以情感作為心理基礎,更需要以理性認知實現認知升華。思政課還應關注並合理引導學生理性辨析各種社會思潮,特別是要正確看待網絡上各種各樣的觀點,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愛國是一種理性行為,愛國主義的實踐路徑是多元的,從而形成正確的愛國方式方法。
文化深度與視野廣度相統一。愛國主義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血脈基因,猶如一條紅線貫穿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盡管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它所體現的處理個人與國家和民族關系的價值准則、價值導向則是一以貫之的。思政課應深入挖掘中華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挖掘人物事跡,豐富教學資源,依托文化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讓學生在感受中華文化底蘊中接受愛國主義熏陶。愛國主義強調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但並不意味著盲目排外。愛國主義教育法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思政課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應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引導學生堅持理性、包容、開放,尊重各國歷史特點和文化傳統,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使愛國主義與世界脈動同頻共振。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8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