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讓“科普之翼”更有力(人民時評)

喻思南
2024年06月03日0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需要持續呵護和培養。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滿足人們豐富多元的科普需求,關鍵在於持續完善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機制

  

  “無人機飛行表演”、纏繞畫制作體驗、“飛天小豹”數字人講解、“小小航天人”藝術團表演……前不久,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一場科普市集在上海黃浦濱江舉辦。通過互動體驗、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學的科普產品觸達普通市民,人們在“邊玩邊學”中探索奇妙的科學世界。

  科學普及是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前不久中國科協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個百分點。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穩步提升,反映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成效。當前人民群眾對科普的需求與日俱增,更加多元。讓科普深入人心,還需要在服務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好的科普往往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與受眾需求的雙向互動。由於知識結構、所處環境的差異,不同人群對科普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圍繞個性化需求做科普,化“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效果可能事半功倍。比如,在雲南昆明嵩明縣,當地圍繞農民在種植中藥材方面的痛點,通過“農戶點單+部門派單+專家接單”的方式,組織專家開展科技下鄉講學活動,調動了群眾的學習積極性,科普成效顯著。再比如,針對中小學生好奇心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學校開設了“博士課堂”,引入一線科研人才做科普,幫助孩子們接觸學科前沿、培育科學思維,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種子。

  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質量內容,還得與時俱進創新形式。如今,互聯網日益成為老百姓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運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於讓科普觸達更廣泛的人群。“蒸饅頭哪層先熟”“被隕石劃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動愈合”“如何運用熱力學知識學會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發抖”……借助新媒體平台,一些科普團隊以圖文、漫畫、短視頻等解析物理知識,不少產品成為爆款。“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則以新媒體的方式,讓親子一起介紹家鄉地理風貌、農林特產等,並解說其中的科學知識。這樣的形式,提高了孩子們的參與度,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大眾從科普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甚至“傳播者”。

  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有必要抓好“薄弱一環”,讓科普服務更加均衡普惠。我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可以發揮科普大篷車等流動科普設施便利、靈活等特點,引導科普資源和服務向基層和欠發達地區傾斜。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師生等是推動農村科普的重要力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方便鄉親們獲得更鮮活有用的知識。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需要持續呵護和培養。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滿足人們豐富多元的科普需求,關鍵在於持續完善全社會參與科普的機制。隨著科普工作逐漸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更高質量的科普內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將讓“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技創新的沃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3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