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為國找鉀 為國保鉀(暖聞熱評)

鄒 翔
2024年05月07日1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物】察爾汗鹽湖人

  【事件】鉀肥是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營養元素,被稱為糧食的“糧食”,對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有明顯作用。在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南部的察爾汗鹽湖,一艘艘採鹽船將原料運往鉀肥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每年春天,這裡的企業都會開足馬力生產,全力保障鉀肥供應。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的背后,離不開鉀肥供應的有力支撐,也得益於察爾汗鹽湖人的接力奮斗和堅守付出。

  【點評】

  農業生產,農資很關鍵。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鉀肥需求量巨大。然而,過去由於資源開發能力、生產技術水平等因素,我國鉀肥幾乎完全依賴進口。20世紀50年代,我國科學家來到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自此開啟了近七十載的為國找鉀、為國保鉀之路。

  察爾汗鹽湖,富饒又貧瘠。這裡礦藏豐富,鹽類資源儲量達600多億噸,鉀鹽、鎂鹽、鋰鹽儲量均居全國首位。然而,這裡地處戈壁瀚海,日照時間長,氣候異常干燥,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00多倍,沒有淡水也沒有綠色,白茫茫的鹽湖上不生長任何植物。如何將這片“生命禁區”裡的一簇簇、一叢叢鹽花,變成造福人民的可利用資源?

  有“老鹽湖”說,靠的是艱苦奮斗。1958年察爾汗鉀肥廠投料生產時,幾十個人擠在一頂帳篷裡,用淡水要跑到60多公裡外去拉。有員工回憶,“水都是限量供給,隻有在吃飯的時候才能打到一缸子。要先洗米洗菜,再拿來洗臉,一年洗一次澡都是奢望”。也有人說,靠的是人定勝天的信念。很難想象,中國鉀肥零的突破,是一群人憑借鐵鍬、鐵鍋、鐵桶等工具實現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六十余載前赴后繼的接力奮斗,造就了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一群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定守護者,讓更多中國糧用上了中國鉀。

  在察爾汗鹽湖,“日晒風吹滿嘴咸”的日子已逐漸遠去。如今,一個個現代化生產裝置拔地而起,人們坐在辦公室裡就能遠程操控無人化採鹽船。變化的是設施設備和生產條件,不變的是開拓精神。從用人拉肩扛、土法取鉀的方式生產出第一捧鉀肥,到為了不讓鉀肥價格受制於人攻堅克難、打破技術瓶頸﹔從鹽湖股份開發先進的生產工藝集成體系,將鉀資源綜合回收率由不到30%提升到75%,到藍科鋰業持續增加研發投入,突破“鎂中取鋰”的世界性難題,察爾汗鹽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一代代鹽湖人自主創新、勇於攀登的創業史。過去老一輩科學家肩負為國找鉀的使命來到這片無人區,如今察爾汗鹽湖人為端穩中國飯碗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從中能看見事業的傳承接力,感受到精神的薪火相傳。

  察爾汗車站的貨場上,數十輛叉車往來穿梭將堆積的鉀肥送進車廂,一列列滿載著鉀肥的專列從這裡出發,發往各個農業主產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保護利用好鹽湖這一寶貴資源,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就能獲得更加堅實的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7日 10 版)

(責編:衛嘉、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