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人民論壇)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上世紀7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荒野之地,因距離主城區較遠,一度被稱作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然而數十年間,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一個光通信國際標准、第一款商用存儲芯片、第一個400G硅光模塊,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芯片、全球首個超高通量“火眼”實驗室相繼在此誕生。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和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它也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中國光谷”。
從一域的“荒地”到發展的“高地”,光谷崛起的密碼是什麼?答案就是“創新”。創新是光谷最亮眼的底色。內生創新、革故鼎新,光谷從未停止過爭先的腳步。更為關鍵的是,這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創業者遭遇“失敗”后渡過難關的政策舉措,打造了一種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形成了一種崇實求新、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有創業者感慨:“在光谷,創業失敗並不可恥,而是為下次成功鋪路。”將創新刻進基因、使創業成為風尚,催生了從“一束光”到“創新城”的蝶變,也帶給我們啟示:創新之花總是盛開在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土壤之上。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快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為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隻有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於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但“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的清醒也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總是與風險相生相伴,有時甚至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創新之路上,失敗比成功更常見,真正的成功往往藏在無數次失敗之后。正如錢學森所說,“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尤其是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需要開拓者們勇闖前所未知的“無人區”、攀登人跡罕至的“高寒帶”,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至關重要。勇於給創新鬆綁,善於為創新開道,敢於為創新者撐腰鼓勁,才能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創新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需要培厚鼓勵創新的文化,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這就要求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向制約創新的難題“下狠手、動真刀”,把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同時推動創新思維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價值導向、一種時代風尚,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不日新者必日退”。生活總是將成功的機會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於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新時代新征程上,做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行動要快些、再快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8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