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探討:為什麼說“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6日 第 09 版)
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怎樣看待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它有什麼樣的重要特性?為什麼說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本期學術版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編 者
“結合”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學術圓桌)
圓桌嘉賓:
北京大學教授 王 博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鄒廣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吳根友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胡大平
主持人:
本報記者 何民捷 趙淵杰
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主持人:“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如何從“深刻的‘化學反應’”來理解和把握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有機統一性?
王博:文明的生成,是長期積累的歷史過程,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化學反應”,是一個多向度發生作用的過程。其中,馬克思主義以其強大的真理性,為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產生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引。同時,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生成,又立足我國現實國情,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為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這一“化學反應”的關鍵一步,是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既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又賦予新的文化生命體以現代化的生機活力。
這一深刻的“化學反應”,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的。現代化不僅是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過程,也是創造新的文明成果的過程。區別於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文明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和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和時代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滋養。正是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深度交融、相互形塑的過程中,新的文化生命體孕育而生,不斷生長成熟。
鄒廣文:從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深刻性、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有機統一性,這個分析視角我很贊同。我們通常所講的化學反應,一般指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產生與原來不同的新物質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要素,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現代化。從文化哲學角度看,人是文化的存在,培育、呵護和呈現我們的文化生命是人生的目的性指向。對於一個民族的存在與發展來說同樣如此。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脈,傳統文化在漫長歷史沿革中孕育形成的文化生命體是一個有機的存在,其各個組成部分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關系,貫穿其中的內在文化精神,對於文化生命體具有整體性的統攝和引領作用。
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產生了深刻徹底的“化學反應”,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體。在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中,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二者相互影響、有機統一,共同構成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內在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表征。
吳根友:一般來說,化學反應會產生新的事物,同時也會釋放能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發生的深刻“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文化生命體,釋放了強大的精神能量。在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我們既可以從中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也可以從中體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化學反應要求突破物質原先的形態,在組成要素、內容結構等方面實現深層次重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觀念嫁接,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再造,二者結合的“化學反應”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生內在的、深層次的、有機結合的過程。這一深刻的“化學反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主持人:如何認識和理解“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性?
王博:一個文化生命體,往往是多種要素的系統集成,同時也體現出多方面特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孕育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既蘊含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時代的精神氣質。比如,在根本價值立場上體現人民性,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依靠人民主體力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要素構成上體現全面性,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創新性,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推動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在發展姿態上體現和平性,崇尚和平、和睦、和諧,對域外文明始終保持開放態度,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給世界帶來發展機遇、提供發展平台,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繁榮進步﹔等等。總體來看,新的文化生命體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體現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文明發展趨勢的文明形態。
吳根友:對於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特性,還可以從生命體的主體性和生長性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就像具有生命和人格特征的主體一樣,具有精神文化層面的獨立自主性。同時,這一生命體處在不斷生長發展過程中,在吐故納新中不斷實現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對於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我們要站在文化自覺的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並不斷豐富其內涵,使之更加具有生命活力,不斷發展壯大。
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成長成熟也要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機理、深層規律,深入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性,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邏輯進路和廣闊空間,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為新的文化生命體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還應看到,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成長成熟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思辨過程,而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社會實踐為新的文化生命體成長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物質和精神生產生活方式。正是在這樣的物質和精神生產生活過程中,新的文化生命體不斷成長成熟、發展壯大。
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
主持人: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請談一談如何理解和把握這裡的“激活”一詞?
吳根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進入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激活”的途徑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實現這一“激活”則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艱辛探索過程。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困境,一些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將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主張和做法,不利於中國人民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也會導致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沉寂於傳統與現代是否應該結合、能否結合的歷史迷思之中。
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才真正把中國引入了現代化正道,中華民族才徹底改變了一盤散沙、任人欺凌的歷史命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引下,我們黨有效調動和整合中國社會最廣泛力量,中國人民在深刻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增強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求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道路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中華文明賡續更新、重煥榮光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胡大平:將“激活”一詞置於“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歷史進程中加以理解和把握,具有重大意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基因的過程,並不是一個一個基因優選和激活的機械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僅僅依靠外力刺激就能完成的過程,而是在“結合”中不斷影響、碰撞、塑造的整體性、歷史性過程。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真理性,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動中華文明實現了現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引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進程中,中華文明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基因的過程,也是堅持“兩個結合”推動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理論飛躍,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根基,打開了中華文明的創新空間,鞏固了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文化主體性。
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主持人:請談談馬克思主義具有怎樣的文化生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怎樣的方式、在哪些方面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
鄒廣文:馬克思主義具有獨特且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馬克思指出:“辯証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既是思維的辯証法,也是社會實踐的辯証法,不但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現實世界是多樣性、復雜性的聚合體,作為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隻有同具體實際、同本土文化相結合,才能切實用以指導實踐,進而改造現實世界。“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煥發文化生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實事求是、知行合一、革故鼎新等鮮明特征,這與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就把馬克思主義表述為“辯証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中國大地牢牢扎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同中國歷史傳統、社會現實和思想文化融為一體。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
胡大平:作為伴隨實踐和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還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作為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作為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作為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馬克思主義文化生命的多樣性特征決定,理解、把握和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同樣要堅持多元視角。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吸收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特別是“兩個結合”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具體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哪些方面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一是在堅持實事求是中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對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文化生命特征,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格物致知的特征具有較強的契合性。實事求是一詞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根據實証求索真理。中國人民是在尋求民族復興道路過程中接受並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的”,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課題。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的思想,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中科學回答實踐和時代提出的重大命題,不斷摸索和總結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顯著特征,這豐富和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文化生命。
二是以堅持人民至上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生命特征的又一重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有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特質。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黨在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不斷充實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文化生命。
三是以守正創新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明成果,在很長歷史時期內作為繁榮強大的文明體屹立於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創新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精神品格,這也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度。正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故鼎新的文化品格,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中國共產黨人豐富和充實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文化生命,讓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旺盛生機活力。
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生命的豐富和充實,也體現在多維度、多層面。隻有堅持綜合分析法,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整體性研究,才能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文化生命的總體特征及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機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學術隨筆)
王南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如何理解必由之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說明路並非天然存在的,而是人能動地開辟出來的。必由之路則意味著選擇這一道路具有必然性,走這條路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兩個結合”作為必由之路,具有客觀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這種可能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這種高度的契合性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從哲學本體論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存在著深刻的契合性。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黑格爾,許多學派盡管立場觀點各異,但大都抱持超驗的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即將某種超驗的永恆的存在物設想為現實世界的本原。馬克思將這種超驗之物從神聖的天國拉到人世間的地面上來,不再將現實世界歸結為某種超驗的本體,而是從人與其周圍世界的互動來理解現實世界。這樣一種人與世界互動的本體論,與超驗的“物”的本體論不同,更多體現為現實的“事”的本體論。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不曾陷入過西方哲學那種超驗的形而上學,而是持有一種現實的人與其所在世界關聯互動的“事”的本體論。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事”的本體論與中國古典哲學的“事”的本體論來源和性質都不同,但其中確實存在著某種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反復探索和實踐中實現的。作為科學真理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一方面給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向現代轉化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為馬克思主義在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扎根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扎根,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產生新的理論成果,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發展形態,才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進入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沖擊使得一些人陷入迷失,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了自信。隨著歷史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文明才能返本開新、創新發展,具有旺盛生命力。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可以吸收借鑒,但這種吸收借鑒要堅持以我為主,目的是充實發展自身,而非變成別人的樣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推動中華文化走向現代,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獲得中華文化的滋養,讓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更加根深葉茂。
“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文化上的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於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比如,汲取民為邦本、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汲取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有機結合起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等。
我們黨領導人民堅持“兩個結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賡續古老文明,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拓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道路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現實世界中,不同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存在很多差異。但是,如果因此就孤立封閉,排斥、否定其他文化,那就不僅不利於人類文明進步,還會產生許多紛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天下大同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秉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一種處理紛爭的有效方法。中國共產黨人既堅守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理想,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這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指明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也必將茁壯成長,日益展現出旺盛生命力,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為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