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間地頭找辦法(現場評論)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的智能氣象節水灌溉示范區,隻見田野裡一片金黃,玉米喜獲豐收。呼呼作響的風速儀,仿佛提醒來訪者:科技,是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第一法寶。
涵蓋風速儀在內的農田小氣候自動觀測儀和作物長勢自動觀測儀,可以開展玉米生長情況、農田氣象要素、土壤墒情等綜合觀測,既能預警干旱、冰雹、低溫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還能為精確灌溉提供決策建議。兩座儀器猶如24小時在崗的“農田保姆”,遍布田壟的滴灌設備好似“大地經脈”,共同為玉米提供全生長期呵護。
不久前,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強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發力?技術優勢和基層需求必須精准對接。興安盟春季干旱多風,夏季常有強對流天氣,秋霜來得早,冬季則嚴寒漫長。無論種植業還是畜牧業,都要考慮防災減災。結合定點幫扶地突泉縣的實際情況,中國氣象局著力以氣象科技保障農業生產。從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搶墒助播,到有效預防和攔截冰雹天氣,再到通過防霜煙霧彈延長作物生長期,氣象科技如今全方位融入農業生產各環節。
科技可以先跑一步、走在前面。傳統種植方式習慣大水漫灌,不僅水資源利用率不高,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結甚至鹽鹼化。基於玉米生長規律,專家團隊研發出智能節水灌溉氣象預報服務系統,提供適宜灌溉期和灌溉量的精准預報,種糧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對玉米田展開滴灌作業。掌握興農技能的專家知農愛農,想在農民前面,想在產業前面,有助於更好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科技要實現興農助農,贏得農民認可最關鍵。一種技術、一項產品即便理論上具有推廣價值,最終能不能被農民接受,還要看能不能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流程易操作,成本能控制,經濟效益良好,這樣的新生事物才能在廣袤田野扎根成長。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更多科技人才扎根鄉野,鄉村振興的大舞台才會好戲連台。如今,不是在鄉下就是在去鄉下的路上,是許多基層干部的工作縮影,“好點子、好思路往往來自田間地頭”是大家的共同感慨。到田間地頭問計問策,到生產一線問需問難,科技助農因此發揮出更大效益。這也帶來啟示:黨員、干部應多開展調查研究,扎實走好群眾路線,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
以連續多年氣候數據為依據,突泉縣紫皮蒜通過了“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証,農民種蒜積極性高漲﹔靠智能氣象護航,經過科學配方施肥管理,優選玉米品種推廣試驗正在進行。把好事辦好、實事做實,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千方百計助力鄉村振興,就能用實績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