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2023年07月18日05: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8日 09 版)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並深入闡釋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學術版。第一期圍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進行闡述。

——編  者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學苑論衡)

瞿林東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連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一重要論斷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把古代中國、現代中國、未來中國貫通起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體現在多個方面

古老的中華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並稱為歷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兩河、印度三個地方的古代文明后來因種種原因由盛而衰、最終消亡,唯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相比較而言,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關於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可以從不同方面深化認識,其中以下幾點至為重要。

第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實體銜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擊而中斷,后一個朝代都自稱是前一個朝代的繼承者,都強調前朝何以失天下、本朝何以得天下,這實際上都是在強調本朝和前朝的聯系。這種種聯系的疊加,成為一個一脈相承的政治譜系。即使在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十國時期,許多割據政權仍多是沿用此前出現的朝代名稱,可見一脈相承的連續性意識根深蒂固。清朝后期,是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的連接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雖歷盡艱辛磨難,但政治發展脈絡清晰可循,文明傳統歷久彌新,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第二,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化傳統從未中斷。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涌現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聞名於世的偉大思想巨匠,他們提出的思想主張、價值觀念塑造了中華文化傳統,對於后世的政治理念、人生哲學、社會倫理等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些偉大思想巨匠的部分學說,在戰國時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已見端倪,繼之則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子列傳,劉向、劉歆父子《別錄》《七略》和班固《漢書·藝文志》,其下又見於《七錄》《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永樂大典》《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等文獻目錄學著作和大型文獻匯編之中,可謂代代相傳。同時,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像石渠閣會議、白虎觀會議等學術活動的影響力,像《五經正義》《十三經注疏》等學術論著的權威地位,再加上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倡導,這些因素都推動中華文化傳統在中華大地傳承不絕、流傳至今。

第三,發達的中國史學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的有力明証,凸顯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從未中斷。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史官制度源於商朝,周朝與各諸侯國已有“國史”撰述。孔子據魯國國史作編年體史書《春秋》,產生了極大影響。《春秋》之后的編年史,有荀悅《漢紀》、袁宏《后漢紀》、司馬光《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畢沅《續資治通鑒》等。司馬遷志在“繼《春秋》”而著《史記》,以“紀傳體”記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三千年史事,是為中國史學上第一部通史。東漢班固斷代為史,將西漢歷史著成《漢書》,開紀傳體斷代史之先河。此后,從《后漢書》到《清史稿》,歷朝歷代都有正史撰述,甚至有的朝代不止一部,這些斷代史連同《史記》《漢書》,合稱“二十六史”。除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綜合體史書,還有《通鑒紀事本末》系列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和《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典章制度史系列。這些體裁的史書貫通古今,全方位地展現了中華文明發展連續性的特點,堪稱世界史學的瑰寶。這些史書作為中華文明連續發展的記錄,代代傳承、世世研習,使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從未中斷。

第四,作為中華文明賴以流傳的工具,文字語言從未中斷。從文字方面來看,盡管現代漢字與甲骨文、金文相比變化很大,但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隸書,由隸書到楷書,由繁體楷書到簡體楷書的發展過程十分清楚、完整。而且,不管字形發生了多大變化,字的構造總是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共同原則。這些原則如同一座聯系古今漢字的橋梁,今人通過它們可以辨識古代文字。在語言方面,古今差異的確不小,但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匯及專門術語上,語法結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更重要的是,語言方面所有的變化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發生的,后人可以沿著歷代前人的解讀拾級而上來讀懂早先的古籍。從未中斷的文字語言,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的重要標志。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

為何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脈相承、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涉及許多方面的原因。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為維護中華文明的連續發展進行了艱辛努力,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對於人類文明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比如,中國古代政治人物關於創與守、得與失、安與危、興與亡等關系的討論,大多蘊含著辯証的思想,反映出對於國家治理的謹慎態度,雖然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自身統治,但其中包含著一些不可違背的歷史法則。對這些歷史法則的遵循,是中華文明連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的許多政治人物都十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並提出一些理念,形成獨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學,這種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學反過來又推動政治發展和文明發展,這對於中華文明的連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西周統治者從商朝衰亡中汲取經驗教訓,強調“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把“天命”擱在一邊,倡導以“德”治國,這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是較早的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借鑒。漢高祖要求陸賈“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唐太宗君臣經常以短祚的秦、隋兩朝為例,討論歷史借鑒問題。中國古代政治人物注重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這對於維護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具有重要意義。

與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緊密聯系的,是一些政治人物對國家治理所面臨的艱難常懷深深的憂慮,所以都十分重視“創業”難還是“守成”難的問題。唐太宗與大臣們討論過這一問題。類似的問題明太祖也強調過,他對群臣說:“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許多朝代在開國之初都能勵精圖治,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其景象正如唐代史學家杜佑所說:“漢、隋、大唐,海內統一,人戶滋殖,三代莫儔。”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的出現,為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並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於中國歷史的思考,往往表現出很強的歷史縱深感,其所體現的歷史見識對於政治人物具有重要影響,從而也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這從唐代杜佑的《通典》和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二書,看得尤為清楚。《通典》200卷,旨在闡述“往昔是非,可為來今龜鏡”。全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門,並以食貨(經濟)為首,反映了國家職能部門建制,強調國家對土地、戶口進行管理的重要性。《資治通鑒》294卷,“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入史,足見司馬光深刻的歷史見識和良苦用心。宋神宗稱贊此書“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貞觀政要》一書因具體地反映唐太宗君臣論政的諸多觀念、方略,在遼夏金元時期得到政治人物的高度重視,被詔命翻譯成各種民族文字而廣為流傳。可見,清人龔自珍所說的“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書,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等語,對於中華文明發展而言確有深意,並非夸張之虛言。

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史學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維護和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的內在要求。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我國史學家們所撰著的史學著作成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的有力明証,所彰顯的歷史見識對中華文明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自覺弘揚我國悠久的史學傳統,為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史學貢獻。

堅持“兩個結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堅持“兩個結合”,要求歷史研究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好提煉出來,有效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總結中華文明關於治國理政的理念、經驗、智慧,使之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並能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鑒中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力量。從“述往事,思來者”到“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體現的都是史學經世致用的功能和傳統。史學之所以能夠經世致用,是因為歷史與現實是緊密聯系的。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使之成為激勵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從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學術隨筆)

楊艷秋

作為古代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的現代中國,正在為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未來中國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的重要論述,更加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從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既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也不是在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我們說歷史就是過去,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將來的歷史。歷史猶如長河,這條長河奔涌向前,其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可分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這就說明,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歷史遺產之上﹔我們今天的一切生活現狀,如風俗習慣、社會潮流、學術思想等,無一不是由過去的歷史累積或演變而來的。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明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民族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鑄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4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但向往統一、反對分裂、天下一家、同源共祖的歷史認同觀念貫穿中華民族發展歷史進程,推動中華民族一次次戰勝災難、一次次渡過難關,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文明得以一脈相承、連續不斷。

從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更能深刻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能找到中華民族何以能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答案所在。也正是因為這個突出的連續性,讓我們這個古老又偉大的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讓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現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的深厚底蘊,賦予了中華民族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基因,筑牢了中國道路的根基,決定了解決中國的問題隻能在中華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

歷史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類的前進總是承繼著前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華文明再次來到新的發展關口。新征程上,我們繼續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就要深刻認識到我們正在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延續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我們要立足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明確我們所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賡續古老文明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增強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堅定歷史自信,在亂雲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劉禮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是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是我們黨百余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也是由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所決定的。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對於我們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近代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如何實現現代化成為中國人民苦苦追求的目標。然而,輪番出台的各種救國方案,包括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都無法使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並形成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的正確的現代化道路,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決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它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歷史淵源、文明底蘊,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是賡續古老文明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

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的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在它所具有的中國特色上: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我們能看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思想理念﹔從“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我們能看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思想理念﹔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我們能看到“富潤屋,德潤身”等思想理念﹔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我們能看到“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思想理念﹔從“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我們能看到“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等思想理念。正是因為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文明中汲取豐厚營養,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還體現在“中國之制”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穩步前行提供堅強制度保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因為汲取了中華文明的豐富養分而最可靠、最管用,具有巨大優越性。比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等傳統,為我們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思想,為我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供了豐富思想養分﹔“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等理念,為我們制定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提供了深刻歷史啟示。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優秀制度經驗,可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比如“以時禁發”的生態保護制度,“養疾之政”“補給侍丁”的社會福利制度等。這些制度建設方面的歷史經驗,可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加以總結和利用,助力我們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還在於其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反映14億多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集中體現當代中國精神,又牢牢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我們能看到“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民為貴”等質朴理想,能看到“丹心報國”“天道酬勤”等精神追求,能看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古代智慧。我們要立足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趙欣悅、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