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传谣者,也别全怪科学素养低

2018年11月20日07:57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父母成传谣者,也别全怪科学素养低

  “美国社会学家曾经总结出一个简单易懂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养生健康类谣言,完美符合高杀伤力谣言的标准。不过,这个公式忽略了一点——个体具有差异性。人们愿意传播谣言,有一个原因是想从中获得他人注意。”

  近日有媒体报道,朋友圈谣言瞄准父母,让人头疼。其实,父母喜欢在微信上发些耸人听闻、信源不明的文章,已不是新鲜事。专家指出,朋友圈谣言一般属于事实错误、常识错误或者方法论错误,一般人可根据常识区分,但中老年人缺乏科学思维,容易上当受骗。

  科学思维匮乏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老年人中招率更高,也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分享的大多为健康养生类谣言,因为这些谣言最能戳中父母辈心中的恐慌与忧虑。他们迷信上那些“千万要看!”“震惊!”,也因为这些谣言迎合了他们心中的隐秘期待——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笔者的家庭微信群,就是各类谣言的重灾区。在这里,热梨汤能攻克一切癌症,有人因为吃鱼感染上了恶性传染病,大白菜有毒,紫菜都是塑料做的……《2017年腾讯谣言治理报告》显示,他们处罚了约18万个公众号,详细解读过500余条谣言,腾讯新闻较真平台出产了900篇辟谣文,超过3亿人受到辟谣科普。

  即使如此,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并不高明、反复出现的谣言面前,拥有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父母突然成了毫无辨别能力的受众。谣言此刻就是魔弹,一打一个准。而且,父母不仅对谣言接受得快,转发得还特别勤。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经总结出一个简单易懂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养生健康类谣言,完美符合高杀伤力谣言的标准。

  不过,这个公式忽略了一点——个体具有差异性。在谣言心理学中,研究者认为,人们愿意传播谣言,有一个原因是想从中获得他人注意。

  在数字时代,父母总觉得有些跟不上。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来看,父母确实通常不如子女,但在养生领域,他们能找回久违的“权威感”——父母接触的养生健康信息相对会更多。这个领域,触及到了子女知识的盲区,他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看到那些主打恐惧诉求、简单归因的帖子,便当“献宝”一样地转发出去。父母想着,这样做能从中获得他人(比如子女)的注意,甚至是认可。在分享谣言的同时,退休在家的父母,也有了和朋友或亲戚共同交流的话题,成了情感上的共同体。

  请注意,有时你的父母可能是因为孤独而相信谣言,也因渴望关注而转发谣言。当在家呆着的父母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与社会支持脱节,他们也就更容易成为谣言的靶子,并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所谓的“传谣者”。

  尽管相关部门会打击谣言,但谣言也不会断绝,子女不可能为父母打造出一个不存在谣言的网上世界。抵御谣言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态度。

  要让父母保持警惕,学会质疑和求证,就要多跟他们沟通。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夕之功,但教会父母使用“辟谣小助手”,多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则用不了太多时间。或许,下次父母碰到改头换面的谣言,还是无法判断。但至少,在按下转发键之前,他们或许会愿意来跟你讨论几句。

(责编:冯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