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形式主义考核困扰基层

张砥

2018年10月12日05:29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别再让形式主义考核困扰基层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由来已久,缘何屡禁不绝甚至不断产生“适应性变化”?因为它们有一个“政治正确”的大来头。“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更要看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之所以难治,很大程度在于二者已经融合为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就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进行了规范。几个“不”的明确要求,直击广大基层干部现实痛点,引得大家纷纷点赞、争相转发。

  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细数当前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难发现,这一推动工作落实的“指挥棒”,某种程度正在异化为束缚干事创业手脚的“捆仙绳”。当“一天接待十几拨检查团”成为工作常态,当“一看表格、二看照片、三是入户”成为考核必备,“快门干部”势必层出不穷,“痕迹主义”势必愈演愈烈。对此,很多基层干部屡有吐槽,但表现出的更多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中央此番及时发文,为基层工作切实“减负”,着实抓到了一线干部心坎上。

  基层工作本就忙碌,且长期存在责任与事权不对等的尴尬,事权一时难以扩大,责任却可能在短时间内层层加码。为确保“工作落实”,本应作为“后手”的督查检查考核,现在成为不少上级部门的“工作重心”,恨不得“今天刚结婚,明天就生娃”,基层疲于应对,还有些人为了粉饰政绩胡乱作为。“租牛入栏迎接检查”“荒山刷绿冒充造林”“精心选点打造调研‘盆景’”等等层出不穷的奇葩之举,莫不异化于此。某种意义上,过多过滥、脱离实际的监督检查考核,已经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温床。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由来已久,缘何屡禁不绝甚至不断产生“适应性变化”?因为它们有一个“政治正确”的大来头,动辄搬出“上级要求”“组织规定”,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堂而皇之的“政治排场”、轰轰烈烈的“工作效果”,让心有不满者担心唐突了“大好形势”,使有意批评者忌惮触碰了“组织纪律”,只好硬着头皮随大流。就拿很多督查检查考核来说,无一不是顶着“政治正确”的帽子而来,可往往却成了“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太多事实说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才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它不仅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会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破坏的必然是党群关系,受阻的必然是改革步伐。

  更要看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之所以难治,很大程度在于二者已经融合为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一旦督查检查习惯于“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算落实”,习惯于“重过程不重结果”,那么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虚落实”就会成为必然。一旦上面存在考核评比唯台账是举、以材料论英雄,那么下面就会出现迎接考核“兵马未动,材料先行”。简单说,“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官僚主义逼出了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又迎合了官僚主义。这种内在的黏合勾连已经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不论是前不久中央纪委印发的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意见,还是中办日前发布的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规范通知,都鲜明聚焦了“关键少数”这一群体。领导干部不图浮名、不务虚功,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基层秀场”势必失去滋生的土壤。

  1985年,习仲勋同志来到江西兴国县调查,在该县一户安排好的农家,他直截了当对当地陪同人员讲:“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老一辈革命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务实重行是遏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利剑。不搞形式、不玩虚招,才能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坚实大地上、印在群众心底里。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