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渲染“消费降级”是在“贩卖焦虑”

蒋萌

2018年08月28日16: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渲染“消费降级”是在“贩卖焦虑”

背景: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引起一些人关注,与此同时,市场上方便面、榨菜、二锅头销量上升。有人发表高论,说这是消费降级,因为经济形势趋紧,一些人缺钱,只好减少消费,吃的也差了。

新京报发表刘远举的观点:数据并不支持这个说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320.3亿元,观影人次达到9.01亿,分别增长17.8%和15.3%。上半年化妆品类商品增长了14.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速。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代表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销售同比增长了9.7%,增速比基本型的乘用车(轿车)高了4.2个百分点。如果说榨菜、二锅头是消费降级的话,为何人们在看电影、出门旅游、美容、健身上花的钱多了,这难道也是降级?错误的判断,源于一小部分人对真实中国缺乏认识,并由此产生的傲慢与偏见。一小部分城市中产口中的消费降级,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升级。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去贫困山区采访,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吃方便面,很心痛地问,是不是爸爸妈妈出门打工,爷爷奶奶照顾不好你才天天吃方便面?小姑娘回答她:不是,方便面这么好吃,这么贵,哪里能天天吃呢?所以,认为榨菜、方便面、二锅头销量上升是消费降级,不过是部分人的错觉——他们以为自己的消费观代表主流,却没看到更全面的社会消费能力图景,也没看到去掉滤镜后复杂的市场面向。

小蒋随想:在搜索引擎输入“方便面销量”,你会发现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是“国内方便面销量断崖式下滑”,另一种是“方便面销量5年来首次正增长”。在你感到矛盾困惑时,不妨扒一扒两种说法的依据。“断崖下滑”的来源是,世界方便面协会(据查,1997年在日本成立,首任会长是方便面发明者安藤百福)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中国方便面需求量连续下滑,年销量从462.2亿包跌至385.2亿包,跌幅达16.66%。“呈现回暖”的根据是,尼尔森数据显示,2017年方便面行业市场整体销量增长0.3%,销额增长3.6%。不禁要问:大跌16.66%之后,小幅反弹0.3%,算是“惊天逆转”吗?销量增长0.3%,销额增长3.6%,是方便面涨价了,还是方便面的品质和价格一并升级了?结合上文,在全社会旅游、健身、化妆、电影等支出以两位数高增的背景下,凭方便面、榨菜、二锅头销量上升,就“断言”消费降级,站得住脚吗?必须指出,当下的职场竞争激励,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还在涨,一线城市的房租在攀高,许多人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但要说许多人穷得只能吃方便面和榨菜,还有心思喝小酒,恐怕不符合实际(真正贫困的人,还消费不起方便面、品牌榨菜、二锅头,如果他们大量买这些东西,反而有脱贫迹象,是属于他们的“消费升级”)。看看微信朋友圈,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不时晒吃喝玩乐的照片。网上代购、海外购方兴未艾,很多人已不满足于国内的中低端产品,要通过海外购买档次比国内品牌高、价格比行货低的国外大牌。许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才艺班,在教育投入上毫不吝啬。简言之,许多人感到压力大,是出于渴望自己过得更好、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得过且过、将就凑合。在某种程度上,消费降级论是一种“贩卖焦虑”,它缺乏客观理性,试图加剧“紧张氛围”博眼球。广大看客想想自己是不是比以前吃了更多泡面,新新人类想想自己换时髦电子产品的频率,比人云亦云要好。

小蒋 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张淏晴(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