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照相从稀罕到平常看生活的变化

罗瑞明

2017年11月17日14:4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记得小时候照张相非常的不易,那时平常人家很少有相机,都得去照相馆照,而一个县城只有一家照相馆,到了照相馆后还要进行排队,照张相至少花费两个小时。不仅如此,照完相之后还得等上一个星期才能取相片。因为照相不易那个年代留下的相片很少。

1974年本人作为知青下放到国营宁都县琳池垦殖场,后调到场部办公室工作,办移交的时候看到一部外壳已经陈旧,用双手端着照的相机,已使用了二十多年,据说是外国造的,至于哪个国家造的谁也说不清,当时相机称得上是稀罕物,用红绸布包好锁在铁箱里。在之后本人用此相机照过几次相但总不听使,要不卡门按下去起不来,要不胶卷出现部分暴光现象,即使好不容易照好,洗相也非常的麻烦,又要暗室,又是要洗相药水,慢慢对此照相机没了兴趣继续锁入铁锁中,遇到开会要拍照还得从60公里之外的县城请照相馆的师傅前来。

相机是记录历史最好的工具,原形原貌不走样,在当时拍照落后的年代,不少大的事件没有图像,例如,琳池垦殖场几下几下,撤撤并并没有留下一张当时的相片,要编写场志非常困难;国营农田、山林、房屋界址划分没有图像记载,有的因为年代长久,地名改变、人员变动,要重新认定颇费周折;尤其是当时没有身份证外出办事等只凭介绍信,而介绍信没有相片附上,拿着开出的介绍信甲可以成为乙,由此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照相机渐渐多了起来,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有即照即出相和傻瓜相机,照相比之前方便了不少,但是即照即出相机耗材非常贵,以当时的条件很难照得起,而傻瓜相机虽说方便,但还得用胶卷并进行冲洗。记得当时场里有一个摄影爱好者买了一部傻瓜相机,这人请他照一张,那人请他照一张,一张两张的又不好向他人要钱,一卷胶卷几下就没有了,开始还蛮乐意的帮人拍照,后来胶卷用多了,加上冲洗照片又得花费,实在难以承受,索性把照相机藏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通讯越来越发达,通讯工具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从2G到3G到4G,可以通话照相,还可以摄影,且像素不断的提高,从几百到几千万。不论到了哪里看到好风景即刻拍下来,对方需要什么资料即拍即传,保险理赔,网上交易,现场取证等等一部手机在手记录事实全过程。原来有部照相机是个宝,现今除了专业和摄影爱好者,多数人以手机替代。

前两年又一次回到琳池垦殖场,新朋老友合影用得是手机拍照,座谈讨论全过程用手机摄影。不仅如此,拆旧房之前用手机拍下,界址重新确定用手机拍下,场里有重大的事情用手机拍下,拍摄的图片影像及时保存留念,用“哑巴”说话更有说服力。

手机照相、摄影随时随地,不用胶卷,不用影框,既节省了成本,而且又能永久完美的保留,将工作和生活中的过程用图片和影像记录,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折射出国家的进步和强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强。

(责编:黄策舆、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