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车轮上的变迁

徐新林

2017年11月08日10: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分享到:
 

看到车库里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不由勾起我对几十年来关于“车”的记忆、车轮上的变迁。

37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邻乡一所中学任教。那时,是大哥用当时农村家庭最先进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帮我推着行李和满满两箱书,走了30里路,送我到单位报到的。到了单位,大哥帮我安顿好,擦擦身上的汗,推着独轮车又急转回家赶工。望着大哥弓身推车的背影,我奢想,假如我能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啊!但是,靠卖鸡蛋的钱供我读书的父母,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不知啥年月能买得起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上班后,每个星期天回家,我只能老老实实地用一双大脚周而复始地丈量着温柔的地球, 那时, 我多么梦想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啊。

梦想并不遥远。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便拥有了一辆自行车。那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被生产队评为种田标兵的大哥,在自家责任田里更加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粮食连年丰收。有了粮食,勤劳的母亲筹划扩建了猪舍,养了几头猪。两年下来,家里也积下了一些钱。我记得,那是1984年底,家里卖了两头肥猪,大哥得了钱,给了我二百。第二天,一辆凤凰载重自行车推回了家。

1990年,我调入新单位工作。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的工资也比刚出校门时高多了;妻在农村,有七亩责任田,粮食价格也比以前高出许多。妻在家搞生产粮食连年丰收,六畜兴旺,除去生产、生活开支,每年都可结余几千元现款。这时,在我周围,我发现已有许多家庭腰包鼓起来了,公路上越来越多“嘟嘟” 冒烟的摩托车就足以证明人们的富裕水准。

“自行车太落后了,总在人家摩托车后面吃灰。”1994年12月的一天,我对妻透出想买辆摩托车的梦想。“那你就去买辆摩托车呗!”妻猜透了我的心思。第二天,我一大早就乘车到城里,买回了一辆摩托车。

进入新世纪,儿女都长大了,开始挣钱了,而且,儿子经过几年打拼,2009年开始自己独立办了一家企业,有200多名工人,企业效益也相当好,自己买了房、买了车。2013年7月,儿子对我说:“爸,我们都在外地,你又要上班又要接送孙子上学,很辛苦,我也给你买辆好车吧。”我跟单位同事一块,已拿了几年驾照,有辆车开当然更好,我想。当年,一辆新雷克萨斯SUV便开回了家, 儿子帮我圆了又一个梦想。

转瞬几十年,变化千万般。中国梦,我的梦,紧紧相连。当年只能靠两条腿走路的我,能丢掉独轮车,骑上自行车,跨上摩托车,现在还开上了小轿车,我的梦想一个个都实现了,我坚信,伟大的中国梦也很快就能实现!

(责编:黄策舆、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