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手机钱就付了”有没有隐患?
背景:9月13日凌晨,苹果发布新手机iPhone X,新功能“Face ID”尤为引人瞩目。以后,无论解锁iPhone X或用它进行支付,看一眼手机就可以。
新京报发表观点:当舆论都在为“人脸识别”叫好时,或许也该问一问,刷脸安全吗?任何新技术都可能是双刃剑,在传递“黑科技”的同时,我们该如何防范其中潜藏的安全隐患?事实上,有关“人脸识别”商业化所涉及的隐私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既然一个手机号码都可以搞出那么多诈骗花样,更不要说独一无二的“人脸”了。目前,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这可能与这一技术还不普及、公众以及管理部门认知度不高有关系,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注定会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常态。理应及早未雨绸缪,预作防范。等到出现问题与危机才来介入,那不仅会影响技术的演进,也会提高社会成本。在一个新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保护好公民的个人隐私,不仅民众个体要多一些戒备与防范意识,企业也应该多一些技术层面的保障措施,监管也要及时跟进。
小蒋随想:这两天,段子手们没少写关于“刷脸”的笑话。看过那些笑料之余,许多人心里多少会有疑虑——在我睡觉的时候,别人拿我的手机照我的脸,我的钱真会被转走?在3D打印越来越普及的未来,我的面孔会不会被别人偷偷打印?“刷脸”究竟会令生活更便利,还是会产生新隐患?当然,我们知道,创新是在前进中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因为可能产生问题而裹足不前。但我们不愿成为被新问题试炼的“小白鼠”,这种想法也不能被视为杞人忧天。问题有三个,一是技术提供者会不会为技术的安全性负责?二是有没有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提供担保或承担连带责任?三是法律层面何时能够制定监管规范?如果这三个问题都不确定,对新技术保持谨慎乐观,恐怕就不是过虑。在某些公司与产品被“神话”的时候,冷静一点不是坏事。
老人带孙子累出抑郁症,别不当回事
背景:武汉媒体报道,67岁的李女士三年带2个外孙,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最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不少网友表示,年轻人要工作,年幼的孩子没人带,雇保姆费用高,保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二孩”放开后,由老人带娃已成常态。
华商报发表毕晓哲的观点:围绕“老人带娃”的讨论鲜有站在老年人的利益角度上考虑和分析问题的。这一忽略老人话语权的带娃讨论,不能不说是有重大欠缺的。不能排除许多退休老人仍有自己的追求,如果被全身心“拴”在娃身上,一定不是这些老人们真正的所思所愿。笔者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热爱书法和绘画,笔耕不辍,自从开始“带娃”后,他个人生活全部打乱,其中有多少“无奈”和“被迫”的因素不言自明。有多少老人对“带娃”有抵触情绪,我们不好准确统计,但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带娃”当成额外负担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尊重老人意愿和爱护老年人的角度,应将是否带娃看做老年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必须干的“固定工作”,尤其是社会舆论上应避免将“老人带娃”当成老人的道德义务绑架老人。
小蒋随想: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老人将带孙辈当成“晚年事业”,别人想带都带不走;有的老人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在带孙辈时还是尽心尽力;还有老人身体不好,直接明说“带不动”;更有经济条件较好的时髦老人,选择贴补儿女保姆费,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所以,老人带不带孙辈没法一概而论。这种事的关键是,家庭内部有没有顺畅的沟通,有没有相互的体谅。像李女士这样,累出了腰病,患上了抑郁症,说明女儿没有真正关心母亲,母亲也没有该说不时就说不。这种“凑合”,看似暂时“安宁”,实则给家庭埋下严重隐患,对祖孙都不利,这家人应尽快寻找分担育儿压力的办法。生孩子对每家都是大事,最好不要打无准备之仗。尤其二孩生育放开,要不要生更得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成年子女要有自己的担当,父母该给成年子女“断奶”时不能磨叽。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