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地铁乘客慌乱折射应急措施短板

史洪举

2017年07月21日08:03  来源:石家庄日报
 
原标题:地铁乘客慌乱折射应急措施短板

  7月20日,深圳地铁7号线发生乘客慌乱事件。据乘客反馈,车厢有一乘客因不明原因奔跑,人群受惊引慌乱,致15名乘客轻微擦伤。目击者称,当时后面突然有人喊着火,有人喊有人拿刀,他就跟着往前跑,“压在我头上跑过去的也很多”。后经公安调查,由于车厢内1名乘客晕倒靠在旁边乘客身上,引发周边乘客情绪不稳。(7月20日澎湃新闻)

  乘客晕倒后旁观者不仅不及时救助,反而因慌乱而奔跑。对此,不能归咎于社会风气日下,公众责任感缺失。此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公众欠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能冷静处理突发情况。相关部门既要做好公共场所的管理、疏散等预防和风险控制工作,又要逐步提升人们的应急能力,避免原本毫无危险的偶发小事酿成大祸。

  笔者搜索发现,类似事件并不少见,如2015年4月,深圳地铁黄贝岭站站台因有人晕倒引发部分乘客恐慌奔跑。如2014年8月份,上海2号地铁线上一外国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与此相对,大街、广场等露天公共场所的突发事件中,少有围观者惊慌失措争相逃跑的现象。相反,如果大街或广场上有人员摔倒、发生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围观者会越来越多,有围观看热闹的,也有积极施救的。

  为何地铁中突发事件无人围观全部跑光而广场上的突发事件却争相围观?应该说,这与扶不扶、救不救等人们责任感是否缺失没有必然联系,而属于人们缺乏公共安全感,遇事惊慌、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与露天场所不同,地铁属于密闭性非常强的公共空间,一旦发生爆炸、纵火、砍人等突发性、暴力性事件,里面的人员很难及时逃避。之前的类似事件也印证了密闭性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因此,地铁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部分乘客反应过度,惊慌失措。加之一些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渲染紧张气氛,甚至有人造谣传谣。羊群效应下,基于人类自我保护本能,多数乘客自然会不加甄别地急于“逃命”。

  为此,相关部门应下大力提升封闭性公共场所的安全水平。如强化安检措施,严禁任何违禁品流入其中,设置相应的疏散通道,限制地铁、公交乘客数量,坚决杜绝超载事件。以免突发事件发生时逃生困难,或者造成踩踏、挤伤、摔伤等次生灾害。同时严惩造谣传谣者,避免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人们为毫无根据的“危害”争相逃避。

  长远来看,还要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定时开展逃生演练、不折不扣地普及逃生常识,避免突发事件中人们信谣传谣、反应过激、惊慌失措、盲目跟风。进而逐渐培养遵守规则、遇事冷静、勇于担当的公民,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