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原文作者答不出高考阅读题”是谁的错

戴先任

2017年06月09日08:18  来源:石家庄日报
 
原标题:“原文作者答不出高考阅读题”是谁的错

  6月7日,语文科高考结束,许多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太难,许多人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而该文作者巩高峰也被众多网友人肉了出来。而让大家觉得好玩的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6月8日封面新闻)

  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所选取的这篇文章,是《青年文摘》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大体内容是一个农村家庭吃鱼的经历,然而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理解‘一种美味’”、“文章结尾赏析”,该文章末尾为“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不少考生都觉得太难,而求教原作者,谁知道原作者称自己也答不出这道题,如硬要自己作答的话,可能还不如很多考生做得好。

  这样的回答有些反讽,相信这也并非原作者谦虚。国内多年的语文教育,更为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或是对经典作品、范文设置条条框框,表现在语文考试上,就是“阅读理解”占分较高,而且“阅读理解”往往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答案就看命题老师怎么理解这篇文章。

  语文教育还存在过度阐释的问题,这些都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语文教育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如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2015年时就曾说过:“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应该学的内容。”这正是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偏离了良善的初衷,没有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注重人格教育,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避免把孩子培养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具备健全人格与丰富想象力。

  具体到语文考试、高考制度上,就更需要突破语文教育喜欢过度阐释的窠臼。如果“连作者也解答不了自己文章意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透露的是语文试卷存在的问题,更透露出语文教育存在的大问题。考生感到题目太难,不是考生的错,也不仅是试卷的错,更多是多年接受的语文教育的错;需要指责的不是出题老师,而应该是整个教育制度。

  “连作者也解答不了自己文章意思”,喻示着很多“阅读理解”并不是打开文章、了解文章的钥匙,反倒成了阻隔学生真正踏入文学的一座大山,这样一来,不仅误了学生的考试,更可能会耽误学生的青春,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对教育制度进行革新,首先要给学生的想象力“松绑”,不要把学生再禁锢在“标准答案”里面,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有益的东西,才更有利于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