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从《摔跤吧!爸爸》看匠人精神

白靖利

2017年05月25日08: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从《摔跤吧!爸爸》看匠人精神

  最近,由“印度刘德华”阿米尔·汗领衔主演、讲述冷门竞技体育故事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如潮好评,中国票房已超8亿元。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摔跤吧!爸爸》大获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启示在于它回归了文艺创作的本心,重拾了匠人精神。
  能否讲好故事,往往是评判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阿甘正传》《美丽人生》《肖申克的救赎》……历数世界电影史上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大多遵循“能讲好故事”这一圭臬。《摔跤吧!爸爸》也不例外。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位曾经的摔跤冠军,为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并且为了打破重男轻女的传统,辛苦培养两个女儿摔跤,尽管遭遇了舆论非议、经济困境等困难,最终还是获得竞技和社会层面的成功。
  用意义驯服庸俗,以价值引领人心。一个壮志未酬而逐渐老去的父亲,两名正在成长、未来似乎已确定的女儿,通过父亲与女儿之间的角力,体现父女三人同村里人乃至世俗抗争。这部电影实现了阿米尔·汗对印度传统观念的一次“拳打脚踢”,也暗含了为梦想而奔跑奋斗的可贵。于是,单纯的体育故事被赋予了社会价值层面的意义。在传统、梦想和许多人的生活现实都一一对应的情况下,自然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许多人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就是“燃”“热血”“励志”,甚至随着姐妹俩的比赛而紧张、欣喜。电影幕后花絮告诉我们,能够将摔跤这样一项规则难懂、观赏性不足的冷门运动拍得如此扣人心弦,创作人员付出了多大的心力:从过肩摔到过胸摔,阿米尔·汗反复训练,做到了连印度国家摔跤队都充分肯定的动作;大巴比塔的摔跤戏份不足一分钟的,但她也坚持每周训练6天,持续长达9个月……相较于一些电影沉迷于明星、特效,试图以投机取巧做一锤子买卖,这部电影流露出的匠人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世界电影史上,伟大的电影犹如桂冠,其核心是匠人式的苦劳和胜利。成为匠人,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只有血汗铸就的征程。当年,为了演好《霸王别姬》,张国荣找京剧名家史燕生、张曼玲夫妇拜师学艺;张震在《一代宗师》开拍3年前,就开始向武术家王世泉学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部电影里阿米尔·汗为鞭策自己,同时也为更好地完成不同年龄段的角色,选择先完成19岁少年戏份,在短时间内增重28公斤,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最后用5个月时间减重25公斤,练成拥有8块腹肌的巅峰期摔跤手。如此执着,如何不令人感动?
  只有诚意之作才会打动人心,征服观众。一些创作人员置传统美德于不顾,视社会弊病而不见,醉心于炮制神剧、雷剧,一些演员安享文替、武替,甚至还有不值一哂的抠图演技,或许会有一时的票房虚荣,但大浪淘沙,他们终将被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抛弃。
  从《霸王别姬》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钢的琴》,中国电影里诸多直指人心的优秀作品,也无一不凝结着匠人精神——脑中有故事,眼里追细节,心中装观众。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在《致匠心》中说道:我知道受益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愿中国电影多些匠人精神,少些功利主义。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