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夜宿故宫直播,别用现代玩法误伤瑰宝

理观

2017年05月05日11: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一段十几秒的“KO”视频搅动了武林,一段“夜宿故宫”的直播也撩动了社会各界。

近日,一位女主播声称躲过安保,夜宿故宫,并开启了直播。一时间,不管出于好奇还是质疑,围观者都对此议论纷纷,而实际上不过是女主播的“恶作剧”,把影视基地的“冠”戴到“故宫”头上。这场闹剧的威力并不比北京近日的风小,毕竟因为故宫所以被关注,因为无规则直播所以要引起警觉。

这是一个流量时代,视频直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一场新奇的探索。不过,面对故宫,面对规则,面对公序良俗,需要思考并回答:直播如何不伤己、不伤人?我们很容易理解,通过自己的视角直播或展示一个独特的故宫,但手段需要合约、合规、合法;也可以想象,将千百年来沉淀着文化气息的博物院通过现代技法传播开来,但需要冷静、理智、节制。

其实,这不只是一个直播合规与否的问题,更是一个传统瑰宝如何与现代相处的问题。因为,一方面直播是现代技术的新奇玩法,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代表了文化瑰宝,二者如何恰当结合才是大课题。换言之,纵使赋予文物现代传播手段,不能因为玩法而误伤,不能因为特异而毁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在珍贵馆藏文物展台前提醒忙着拍摄的记者“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这种“小心”里的尊重,最值学习。

相较于直播事件带来的负效应,故宫自身的现代化探索,本就上了很好的一课。从“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为代表的文案设计,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不同次元世界、各个年龄群体中的热播,从朝珠耳机的美与实用的文创开发,到故宫自主直播“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一系列探索让人发现了一个可爱的、有趣的、温度的、开放的、蕴藏无尽意味的新故宫。如此看,传统优秀文化既不与现代相悖,更不是远离现代的孤芳自赏;同理,现代元素,不管是传播技术还是包装手段,如果想打开传统文化瑰宝的新世界,需要尊重文化本身,更需要尊重文化传播的规律。

更重要的还是“生命力”。既包括文化自身应有的文化生命力,也包括现代技术需要被赋予的技术生命力。以直播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之于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化瑰宝,其道义之一就是让公共文化的力量深入公众,唤起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在此过程中技术也增添了文化的光辉,关键是用好、用准;其归途之一则是在时间的流转中彰显文化的品质和技术的时尚,当水墨画动起来、当考古发掘呈现VR化了、当雕塑造像3D展示……文化这条流动的河,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技术加固的河床,何尝不是融合的共赢?

沿着时间,我们身处新时代,掌握新技术,面对新问题;回溯时间,我们来自古代,传承文化,赓续历史。即便面对传统文化瑰宝,我们需要新的不一般的触摸方式,时尚和有趣是文化传播的要义之一;即便面对新传播技术,我们更需要学会保护与尊重,找到与文化相处的友好切口。这不是直播带来的困惑,也不是现代与保守的争执,更像是传承与时代留下的作业,你答好了吗?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