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钝感”

漆 锡

2017年01月15日11:3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钝感”一词出自日本已逝作家渡边淳一的杂文体励志书《钝感力》,该书曾连续数周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钝感力”一词很快流行起来,并成为时尚网络热词。

顾名思义,钝感,即迟钝,与“敏感”相对,钝感力指的是相对于反应激烈、张扬、刚硬而言的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与能力,不因琐碎小事而情绪波动,有点“难得糊涂”的意境。渡边淳一在书中告诫现代人过于敏感反而容易受伤,而“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现实生活中,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更容易变得敏感而与人难以相处。缺乏钝感的人,事事敏感,旁人一句话,他会揣摩半天,凡事爱计较、争高低,甚至为鸡毛蒜皮之事争得面红耳赤。在单位,这类人敏于察颜观色,心眼多、小聪明多,搞得空气紧张、你猜我忌、人人自危,有损和谐的内部关系和正常的同志关系,甚至导致诬告、中伤、陷害等问题发生。

钝感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恰是一种自我保护力,不仅会减少烦恼、避免受伤,而且会带来成功。大凡成功人士,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坦露:“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正是他的迟钝摆脱了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具有钝感魅力的人。大家都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就堪称“钝感力量”的代言人。因为他的笨,让全班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单纯,深受身边战友赏识;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明明是个强人,天生一副熊样”,许三多看起来有些傻气,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最终成为“兵王”。

以前,我们一直把敏感当做优点——聪明,敏锐,敏捷。但在这个聪明人过剩、诚信缺失的时代,聪明不再是稀罕物,没有人喜欢“聪明成精”、“精明过头”的人。相反,那些看起来笨笨的、钝钝的、憨憨的人,成为人人喜爱的“宝贝”。和这样的人共事,让人感到踏实、诚信,弥足珍贵。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嫉妒、中伤和刁难之事偶有发生。有的生性敏感,好猜疑,见人低声说话,心里就犯嘀咕,领导无意中说了句话,他却琢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人之所以烦恼、迷惑,是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一个人谨小慎微、锱铢必较、猜忌他人,必然会陷入无尽的烦恼。时间一长,便成了“孤家寡人”。事实证明,敏感之人总让口水抵销汗水。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真正聪明的人往往简单真诚,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同志之间、战友之间意见不和的时候,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是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

网上流行一句话:想成功,先钝感。这句话对领导干部同样带来启示。心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行为不失控,情绪不失态,这样的领导干部,在部属眼里可敬又可近,最受拥护和爱戴,人气指数自然高。对领导干部来说,钝感力也是一种有远见的内在表现。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沉着而不寡断,机智而不诡诈,在政治性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敏感,在对待部属、日常琐事和个人名利面前钝感。钝感也是包容力的一种体现,领导干部钝感一点,最容易了解真实反映、掌握真实情况,上面信任,下面信赖,左右逢缘,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钝感也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平常,钝感之人表情平和,宇间舒展,没有夸张的笑容,没有放纵的言行,是现代版的塞翁,得不足喜,失不足忧,不多愁善感,肠不易断,泪不轻垂,遇忧患不失其兴致和本色。

钝感也是品行修炼的一种境界。遇事做事不徐不急、不烦不躁,不惑不惧,巧于排遣,工于进修,少一点一本正经的面孔,少一点金刚怒目的神情,少一点明火执仗的气焰。被人误解时微微一笑,受委曲时坦然一笑,吃亏时开心一笑,窘境时自嘲一笑,危难时泰然一笑,被人轻蔑时平静一笑,无奈时达观一笑。如此之人,品行必然高尚,必然受人敬仰。

现代人,钝感一点好。

(责编: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