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须理旧账”是政府诚信必选项
背景: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发布,针对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不连续,“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意见》规定,“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因违约毁约侵犯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
京华时报发表连海平的观点:一任领导一种思路,“新官”不认同“旧官”搞经济的思路或做法,是不理“旧账”的一个成因。主观上否认“旧官”,自然就不愿意走老路,违约毁约就不可避免。还有一种情况,与经济有关——不少旧账是糊涂账甚至是烂账,成因错综复杂,关系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干脆不理。解决这一问题,当从经济及政治两个维度切入,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方面入手,是经济解决方案。制度层面也要有提质空间,充分发挥内部监管力量,约束官员行政行为,在官员个人自由裁量权与公共利益间取得平衡;逐步解决“权为谁所赋”问题,适当增加外部监督权重,确保官员行为基本符合公共意愿,当为未来着力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顶层设计,接下来就要看执行力了,希望都有上佳表现。
小蒋随想:“新官必须理旧账”是在维护与政府合作方的合约权益,关乎政府诚信与官员道德。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在强调法治与契约精神的当下,政府与官员理当充当履约守信的表率,不能成为毁约赖账的负面典型。近期,中央深改组会议明确强调,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直指“新官不理旧账”,这些均表明高层在政府诚信问题上决不妥协。除了要求“新官必须理旧账”,还应对行政者的重大决策实行“终身追责制”。那些胡乱决策的干部别想拍屁股走人,哪怕已退休被发现在任时曾违规违纪违法,也将受到党纪与法律的严肃处理。一系列“组合拳”,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也是整顿吏治、依法限权的必然选择。
省政法委书记严重违纪是黑色幽默?
背景:近日,中纪委发布消息:河南省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天君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今年5月,吴刚从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任上调任省政法委书记。从2012年2月起,吴天君一直担任郑州市委书记,在其主政的4年多时间里,郑州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共启动拆迁村庄627个,动迁175.65万人。因为强势的执政风格,郑州市民给吴天君起了个绰号“一指没”。
京华时报发表曾颖的观点:吴天君究竟干了哪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还需要时间和证据去验证。媒体和公众对他的关注点,是他对拆迁工作的强势与痴迷。在他的强大拆迁意志下,可以不问农民们是否愿意,一律剥夺土地一律上楼;在他的奇思妙想中,国家土地法规和权属规定变成一张张废纸;在他的灵感一闪念中,无论百姓需要的报刊亭还是使用不久的快速公交BRT站台都可以一夜间灰飞烟灭;在他的强势和霸道面前,包括法院在内的所有机构,都被绑上了拆迁战车,碾碎一切敢于挡道的人。在他的价值观里,政绩大于一切。而在他看来,最大的政绩,就是让一个城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至于在这种变化之下,有多少利益的授受,又有多少产权关系魔术般转换,便不得而知。他目无法纪,视国家法律如废纸,视民众的满意度和口碑为无物,这样的价值观和长远的影响,是任何政绩都无法冲抵的。它给国家和民众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弥补的。
小蒋随想:官员刚落马,其曾经的各种劣迹就被媒体扒出来,这种快速反应屡见不鲜,给人极具“事后诸葛”的观感。围观者会想:监督早干啥去了?劣迹斑斑的干部何以没早点玩完?郑州百姓给吴天君起“一指没”的绰号,贬义与不满显而易见。既然群众对大拆城市、疯狂动迁有那么大的意见,为何主政者还能一意孤行地推进?尊重民意、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到哪里去了?这难道不是领导“一言堂”、民意被选择性忽略、权力监督成空话的典型?吴天君涉嫌严重违纪,恐怕并非偶然,而是其骄横妄为、监督失灵下的必然。绰号“一指没”的吴天君居然调任省政法委书记,数月后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查,何尝不是黑色幽默?吴天君“翻船”是咎由自取,制度与监管的潜在漏洞该如何弥补?反腐败、限权力“永远在路上”,说明有关工作任重道远。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