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反思西方治理乱象”【3】

2016年10月23日03: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橘化为枳”细思量(思想纵横)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典故,少时已耳熟能详。但不事农桑的我,对“橘化为枳”的机理毕竟有几分隔膜。寓居京城多年,我这个“江南游子”领略了南北风物的种种差异。有一个亲身经历,使我对这一名言有了真切体验。

紫苏是我的老家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植物。儿时,母亲常将它的叶子作为烧鱼的佐料,鲜香无比。来京之后,为了留住这一饱含儿时记忆的“乡愁”,我托人从老家带来一些紫苏种子,种在阳台上的花盆中。然而,待它们长成之后,其叶的色、香及其作为佐料入菜后的味道,与儿时的记忆大相径庭。种子没有变,但它们生存的水土环境发生了改变,其产物就可能发生了“质变”。这一生活经历告诉我,嫁接有成功的,但更多的则成为“橘化为枳”的一个现实注脚。

有过与我类似经历的人,对现今国内外一些人着力鼓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西方模式,恐怕就会多几分理性和清醒、多一些反思和考量。以“宪政民主”为例。在一些人看来,这一制度模式无疑具有“普世”意义:西方可以用、用得好,我们也可以用、应该用。这一看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呢?我们不妨追根溯源,考察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从其“播种”阶段即原初设计来看,“宪政民主”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所针对的是人民大众的直接民主或所谓“泛民主”,目的是避免所谓“多数人的暴政”,捍卫新兴资产阶级以占有和支配私有财产为核心的个体自由。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如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以赛亚·柏林的《自由五论》等,找到其历史线索与理论依据。由此来看,一些人将“宪政民主”描述为“依宪执政”“多党竞争”“代议民主”“三权分立”等,其实并没有触及这一制度模式的本根,乃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望文生义,掩盖了它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对人民大众设防的初衷与本质。

进一步看,西方“宪政民主”模式所主张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在今天西方国家中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即使是在所谓“民主世界的领头羊”美国,这一教条也已被放弃,相关的规制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对遗产税的规定和征收越来越严格、比例越来越高:一般从8%起征,最高可达到55%。也就是说,今天美国的资本家和富豪们尽管在世时可以享受累退税的好处,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们一辈子积累的财产,可能有一半以上在去世后要“充公”。这样一来,很多富人宁愿把财产的绝大部分投入慈善事业或转赠给朋友,也不愿意缴纳高额的遗产税。因为前者还可以图个好名声,而后者纯粹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以往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往往把美国富人的慈善活动作为他们热心公益、回馈社会的典型案例。其实,一些美国富人做慈善,除了公益方面的考虑,还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为了逃避高额的遗产税。

正因为所谓“宪政民主”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已远远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它的适用范围越来越窄,常常被局限于几年一度的投票大选上。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现在即使是所谓总统大选,投票率也越来越低,以致候选人不得不通过电视传媒等大众娱乐工具,把自己打扮成“准娱乐明星”,以吸引眼球、招揽选票。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名著《娱乐至死》一书中,对此有过生动描述和深刻揭露。

我们的先贤孔子在谈到察人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根据说话办事的动机、过程及心态来考察一个人,他的本性又怎么能隐藏得住呢?察人如此,考察一种制度模式更应秉持这一态度。对于西方“宪政民主”乃至广义上的西方模式而言,不考察它维护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与初衷,不考察它的历史流变与现实发展状况,不考察西方国情与我国国情的差异,企图将其简单移植到当今中国的社会土壤中,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上,绝不可忘记了“橘化为枳”的古训。

(责编: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