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解冻民族资产骗局利用哪些人性弱点?

蒋萌

2016年10月18日16:0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解冻民族资产骗局利用哪些人性弱点

背景:媒体揭露流窜于微信群上的“民族大业”骗局:曾做过传销的操盘者,对老人搞线上洗脑,声称要解冻数以兆亿元的民族海外资产,对入群老人许下宏愿,只需交些“小钱”,保守秘密,即能获得每人几百上千万的善款补助。骗子还发各种假冒的“国务院办公厅”、“民族资产最高管理委员会”印发的文件及任命状。

新京报发表仲鸣的观点:苛责那群深陷骗局的老人“不长点心”,是残忍的。毕竟,骗子们半军事化的群管理模式、动辄拿“政策”“爱国”说事的话术,对曾习惯那套话语的老人来说,可能全无免疫力;再加上将戳穿骗局说成“敌国破坏”的泛阶级斗争思维的闭环招数,也易将老人们变成社会心理学上说的“自己人联网”网络,该网络被立体化洗脑淬炼后,自带拒斥外部质疑的内封闭属性。要解救这些受骗者,显然该对这些精准“坑爹”伎俩精准打击。眼下针对电信诈骗,全链条治理已被提上日程;但对于网络诈骗,尽管微信官方对多级分销欺诈不乏治理举措,公安部门也常有专项整治行动,可那种高度统筹的反传销协作机制仍未健全。去年8月北京警方就推出微信版反诈骗查询举报平台,还与“天下无贼反信息诈骗联盟”对接,对诈骗信息云端处理和阻截回收。只要各方在法律框架下技术无缝对接、形成合力,“民族大业”式微信骗局露头即被打,则骗子将少有遁形之所。

小蒋随想:“解冻民族资产”、“寻找国家宝藏”这类骗局多年前就有,如今骗子只是将行骗舞台转移到微信群上,实质是换汤不换药。在一些年纪较轻者纳闷“老掉牙”的骗局为何还有老人上当时,不妨想想“美少妇重金求子”等把戏同样有幼稚男上钩。简言之,世界那么大,总有人处于信息闭塞的角落,贪婪、侥幸、孤独等又是人性中共同的弱点,一旦骗术契合了某种人性弱点中的渴求,当事人就可能入瓮,这也是骗子常常“广撒网”寻找猎物的原因。一群人被骗还存在“羊群效益”,也就是别人参与了,自己也想试试,受骗者越来越多,彼此给予“信心”支持,“大家都信以为真,还能有假”?三人尚且成虎,骗子施以强烈心理暗示,加上被骗者自我催眠,众人合力之下,瞎编邪乎之事反而变得有鼻子有眼。反诈骗要不断向社会揭露各类骗术,应从技术层面治理诈骗电话、蒙人短信、坑爹微信群,还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弱点,别让年轻人做白日梦,勿使老人因孤寂与消息闭塞掉入温柔与蛊惑陷阱。

“今天花明天的钱”须承担责任风险

背景:记者梳理发现,半年来,经媒体曝光的“校园贷”案件就有13起,涉及大学生500余人,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数名大学生因无法还贷走上绝路。有关人士指出,贷款平台应加强风险把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贷机构的监管。

京华时报发表吴龙贵的观点: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校园贷并无原罪。如果规范运营,校园贷的风险完全是可控的。现在的问题,一是少数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比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郑德跳楼事件,就是因为这名同学迷恋赌球,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借贷近60万元,最终无力偿还而自杀,这和校园贷有多大的关系?刀能杀人,但责任不在刀,而在持刀的人。二是利用校园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典型的操作手法是:先成立一家皮包公司,承诺对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约定大学生先向某指定网站贷款,再由公司分期还给学生。然而当学生贷款后,公司便宣布破产,学生只能被迫还贷。这是一种换了马甲的金融诈骗。对于“校园贷”问题,既要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前者而言,重点是提高借贷门槛,尤其是强化借贷平台的审核力度,严防冒名借贷问题。后者而言,必须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此外,仍需重申的是,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

小蒋随想:一个人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谙世事到步入社会,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满足。这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就贷款而言,属于经济行为,有借必然有还。如果青年高估或根本没有评估自己的还贷能力,贸然“今天花明天的钱”,要么会将偿债包袱甩给父母,要么会令自己陷入诚信危机。换言之,就算“取缔”校园贷,初入社会的青年也会接触商业贷款,倘若缺乏风险与责任意识,栽跟头是早晚的事儿。当然,这不是说校园贷不存在问题,比如“只需身份证就能贷钱”以及不告知有高昂违约金,显然有设圈套嫌疑。不规范甚至涉嫌高利贷的校园贷,必须被规范乃至取缔。监管校园贷是一回事,学校与社会教会青年具有责任与风险意识是另一回事,需要两手抓。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与社会还应给予助学帮扶。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