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场与羊有关的扶贫戏码在不少地方上演。前有山西蒲县“限期卖羊”风波,今有江苏泗阳扶贫羊私吞案,再联想起更早的河南汝州领羊交手续费……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更让人忧心忡忡。
无疑,扶贫的初衷是真诚的。“一个世界两条道路,一条走向愚昧贫困,一条走向繁荣富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摆脱贫穷、发家致富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在此基础上,尝试引进脱贫方式、不断更新致富手段,也是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应尽之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种扶贫项目的上马,是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缩影。
然而,在一个地方欢脱的羊群,在另一个地方就可能水土不服。一个好的扶贫项目,应当既满足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又具备简单操作的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与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一“羊”永逸的做法,只会让扶贫陷入南橘北枳的尴尬。
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在不少地方上演“喜羊羊”的同时,更要提防“灰太狼”。从一些贫困县乡不想“摘帽”、一些贫困区干部不想调动等反常现象中,足以窥见,少数领导干部觊觎扶贫资金、揩油扶贫项目的“狼子野心”。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是对在扶贫工作中违法乱纪干部的当头棒喝。要知道,扶贫的资金与项目,是向贫困地区输送的“造血”细胞,而少数干部就如同潜藏其中的细菌病毒,后者的染指是对贫困地区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塑造政府公信力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其实,说到底,扶贫不仅需要初衷,也需要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了解地方气候土壤水源条件,才能为贫困把脉问诊、开对药方,而不会千篇一律“美羊羊”;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才能为扶贫项目和资金找到落脚点,而不会千夫所指“乱花钱”。简单的拍脑袋决策不可取,一锤子买卖也行不通。扶贫的智慧不仅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也要渗透到扶贫的每个环节。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管督查力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如此才能有效杜绝扶贫工作中的利益空间,打击扶贫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到2020年,要如期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势必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让扶贫工作不受干扰,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扶贫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