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科技类_(实物 线条 文化_灰)源文件
    备受关注的信访制度改革初露端倪。5月7日,中纪委信访室副主任张少龙接受人民网采访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杜绝一切“拦卡堵截”上访群众的错误做法,严禁到来访接待场所和公共场所拦截正常上访群众。与此同时,多地信访系统官员透露: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取消了以信访人数排名来考核官员政绩的做法。虽然是否“永久取消”尚未可知,但“暂停”信访排名所释放出的信号,还是让公众对信访改革充满期待。  >>>我有话说

中国信访排名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信访排名始于8年前的2005年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正式实施。这之前两年,中国迎来了一轮信访洪峰,因而促使了2004年底《信访条例》的修订。

    《信访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
    由于上述规定中提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最终,就选择了排名的形式进行通报,因而各级信访部门开始了“信访排名”。比如国家信访局每月对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进行排名。在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排名表的先后成为对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后,这一指标又逐步异化为: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责任人,其管辖的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党政领导的升迁直接挂钩,即所谓的“一票否决制”。

信访排名的功与过

    所谓上访,原本就是老百姓寻求公正的一种方式。由于上访对象往往是政府部门,因此不可避免会发生越级上访行为。信访排名制度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减少“非正常上访”人次数、不在排名中靠前,加大了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力度,化解了一批疑难复杂信访。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排名也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升迁压力之下的党政官员们,对上访人员的处理态度也逐步偏离了信访制度设立的初衷。地方政府为争得排名靠后,只重视减少上访数量,轻视信访群众问题的真正化解,甚至奉行“截访”等极端做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对进京上访人员“围追堵截”和送返,甚至借助、纵容黑恶势力非法限制访民人身自由,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信访排名一旦成为信访制度的一部分,其杀伤力堪称惊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近年来从地方到全国两会,社会各界取消信访排名的呼声一直不断。


强制“治疗” (唐春成 图)

取消信访排名,只是信访改革的第一步

    国家信访局暂停发布信访排名表,一些地方开始取消信访考核和排名,从中可窥信访工作改革和转型的方向。取消信访考核和排名后,上访人数不再与当地政府信访工作评价直接挂钩;若有群众在非正常上访过程中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也应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而不应简单归咎于信访群众所在地政府“控访不力”。推动地方政府把信访工作重点从以往以“控访”、“截访”侵犯群众信访权益,人为减少信访数量,转为依法维护群众信访权利,为群众信访提供服务。
    取消信访排名虽好,但仍须理清两个现实命题。其一,不排名,但一些地方官员仍然怕上访者捅篓子,揭发真相,怕上访者损害官员面子、政府形象,还是会截访。其二,取消排名之后,上访者可能少受截访之苦,但反映的矛盾得不到化解怎么办?【详细】
    取消信访只是信访改革的第一步。在现有信访形势下,要坚决纠正“重数量,轻解决,重稳控,轻化解”的考核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化解上。


“信访不信法” (赵顺清 图)

取消信访排名,更要重建法律信仰

    取消信访排名,有助于消灭非正常截访,也有利于保障访民的合法权利。但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是,一个社会要构建善治,则必须倚重法律和司法的力量。取消信访排名,更像是一次从实务层面使信访制度回归初衷的探索。从长远来看,使信访找回其制度设立的初衷,还是要使信访制度与公民救济最终实现法治化。这一法治化的目标,不光意味着信访工作应当依法行政,还在于最终以法治终结一种“信访不信法”的观念。
    应当看到,在法治建设并不完备的历史阶段,信访是社会可以向公众提供的一种救济之道。但在用好信访渠道的同时,也要完善法治的渠道。让遇到问题的公民,能够使用法律武器,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如此,既可以减少信访部门的压力,也可以让民众的权益救济,更有尊严、有效率地达成。
    面对新的信访形势,信访制度需要调适,取消信访排名势在必行,但也始终不能放弃重建法律信仰的努力,因为法律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也就是访民消失的时候。【详细】


推动信访制度法治化

取消信访排名,多元化渠道疏民意

    取消上访排名,悬在地方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即不复存在,升迁压力大大减轻,但能否开辟一个畅通的渠道有效解决民众诉求还是一个问题。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期,矛盾多发,民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繁杂。由于官方反映渠道的半径不够宽广、反应不够灵敏、管道不够畅通,以致海量的压力集中在信访部门,导致处置效率低下,很多民众选择网络曝光。
    通过网络曝光把个体的不公遭遇拓展成社会话题,倒逼公权力优先处置某些具体诉求,其做法不值得提倡,但同时也说明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的紧迫性。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信访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上达需求,真正使民意畅通。
    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新闻网站开设了举报窗口,为汇集民意、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通道。此外,中央有关部门在优化官方信访渠道上也做了不少努力,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统一举报网站功能全面升级,官方网络信访渠道得以拓展……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信访渠道将更加畅通。【详细】


“网上问政”新措 (春鸣 图)

    取消信访排名,虽然只是弱化信访、回归法治迈出的一步,但不能轻视这一步的意义。推进下访,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多强调法治的力量,少宣传领导接访的功效,这是疏导上访的正路。法治越成熟,信访越萎缩,这将成为一条基本规律。若着眼于转型中国的未来,取消信访排名还仅仅是个开始。
    上期回顾:民间监督如何拯救红会公信力

人民网要闻部出品       责任编辑:方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