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寄語】人民美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真諦

李永勝

2018年01月03日10:5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從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視野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蘊著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人民利益的價值標准,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目標,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價值體系,其價值真諦是人民美好。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立場:人民至上。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他還指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政策,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政策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想,制定改革舉措”。這就深刻闡述了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彰顯出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人民至上,是群眾史觀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與靈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它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共產黨人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承接了濃濃的民眾地氣,灌注了鮮活的實踐生氣,汲取了民眾的智慧滋養,充滿著為民解憂、造福人民的親民情懷,獲得了堅實牢固的價值基石,贏得了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具有了歷史正當性與現實合理性。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以人民為中心”是一以貫之的紅線,是其始終不渝的價值取向。它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醒全黨上下,要永遠牢記“我是誰”——我是人民的公仆,明確共產黨人對自我身份的准確定位﹔要明確“我從哪裡來”¬——我們黨來自人民,從歷史中來,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要准確把握“我現在在哪裡” ——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正處於“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新起點,從而廓清標定黨和國家事業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與現實坐標﹔要清晰回答“我將要到哪裡去”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奮斗,從而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與目標。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去”。這些思想都深刻揭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價值取向,它告誡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兩條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所以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辯証統一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和動力所在。習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治國理政的價值引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聚焦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又著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權益,在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以及補短板、增優勢、強弱項的有力舉措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的變革”。這些事實充分顯示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的價值力量與實踐效果。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標准:人民利益。馬克思說:“迄今為止,人們所追求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問題屬於價值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在治國理政的評價尺度(標准)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出發,把人民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價值評判者、裁決者,這就肯定了人民的價值主體與評價主體地位。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隻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一般來說,評價主體是以自己的內在尺度(需要、利益等)作為評價標准的。因而,人民主體通常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標准來評價的。正因如此,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這就深刻闡明了人民利益的價值標准論。這裡的人民滿意、高興、答應、贊成等不過是人民美好生活客觀效果的價值顯現與歷史進步的主體訴求。可以說,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利益的直接現實呈現與反映,與人民利益標准是一致的,它順應了時代潮流,回應了人民關切,號准了時代發展的脈搏,把握住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價值標尺。

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目標:人民美好生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於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與美好願望,與中國人民的幸福追求、發展願景、美好生活融為一體,是生活化的、接地氣的、有生氣的新思想。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還說:“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在7.26講話中,他強調“牢記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我們知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在習近平同志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可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的就在於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十九大報告背后的思想靈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報告做出的所有重大戰略布局和重大戰略舉措,都是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一主題。一言以蔽之,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見,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目標。

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生存、發展、完善的意義和效用。價值的本質是對主體的好、善與美。所以,以價值哲學的視角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的創造性回答,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價值立場、價值取向、價值標准與價值目標等重要價值問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邏輯嚴密的價值體系,它們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一般來說,在價值體系中,價值立場是核心,起主導作用,它決定了價值取向、規定了價值標准、標定了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標准、價值目標服從於價值立場,反過來會強化價值立場,它們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關聯整體。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蘊的價值體系中,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規定了人民利益的價值標准,標定了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目標,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實際訴求,使“為人民”的價值指向更全面、更具體、更真實,形成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願景。所以我們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真諦在於人民美好——人民至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簡介:李永勝,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