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查看原圖】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來源:人民網  2016年09月26日08:40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側記

人民網記者 趙艷紅 張玉珂

“聆聽歷史回響,思考中國奇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外青年學者交流活動9月21日-22日在江西省瑞金市舉行。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人民網、江西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贛州市網信辦協辦。

40余名中外青年學者和編輯記者,參觀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尋訪中央紅軍長征足跡“長征第一山”雲石山,走進葉坪、沙洲壩紅井等革命舊址,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軍民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的艱難歷程以及進行治國安邦的偉大實踐,熱議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和寶貴經驗,展望“新長征”。

“堅守,是對理想信念的最好承諾”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河流,爬雪山,過草地,吃樹皮,挖草根,大小戰斗無數,突破重圍無數,長驅兩萬五千裡。中國工農紅軍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譜寫了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恢宏歷史的背后,有無數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青山依舊在,不見兒郎歸。”1934年10月,陳發姑的丈夫朱吉薰隨紅軍長征離開瑞金。丈夫走后,陳發姑每年打一雙鞋,等著丈夫回來。然而年復一年,草鞋打了一雙又一雙,可是丈夫沒有回來。陳發姑始終不願相信丈夫早已犧牲,她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他相信革命,我相信他”。直到2008年,陳發姑等了75年,打了75雙鞋子,以115歲高齡去世。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輯李斌感慨,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選擇,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奮不顧身,為了理想信念可以堅守終生。“堅守,是對理想信念的最好承諾。於我們而言,對理想信念能做到什麼,願意付出和犧牲什麼?回望歷史,有著不計其數的答案,放眼未來,則需要我們用勇毅行動認真解答。”

在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后山的蛤蟆嶺上,17位紅軍戰士在82年前栽下的鬆樹巍然屹立。他們相約革命成功后省親故裡,活著的要為陣亡的弟兄敬老孝親。如今,青鬆業已郁郁蒼蒼,勇士血洒長征疆場。

站在“信念樹”前,陝西省委黨校教授畢遠佞感悟,對烈士最好的懷念就是做好今天的工作。華屋的今天已舊貌換新顏,打贏農村扶貧攻堅戰仍然任重道遠。每一個共產黨人都應銘記,革命成功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推動民族復興的新長征才是永不鬆懈的使命。

“今天我們紀念長征,除了彪炳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浴血奮戰之外,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身后一代一代、無名無姓的人民。”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姚燕表示,長征之所以取得勝利,人民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當時的人民為什麼會選擇共產黨,就在於黨的心中有人民,從而贏得民心。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長征途中那些令人涕泗橫流的故事豎起一座座英雄主義豐碑,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堅持信仰的路上努力求實”

“雲山日詠常如畫,古寺林深不老春。”雲石山位於江西瑞金市城西19公裡處,因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主力從這裡出發開始長征而聞名,被稱為“長征第一山”。

根據中央安排,何叔衡留在中央蘇區,在與林伯渠惜別時,他將女兒為他編織的毛衣送給林伯渠途中御寒。林伯渠深為感動,寫下詩歌《別梅坑》:“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

長征中到處充滿了人性的關懷。中國軍事博物館館員栗瑞義指出,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友愛互助的精神洋溢在整個革命隊伍之中。經過長征的每一個人,都會從切身的經驗中珍視這種人性倫理的神聖價值,那是他們用生命、鮮血和種種磨礪而驗証和換來的精神財富。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劉晨光深入發掘長征精神的“隱微面”——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的政治路線指引下,建立在思想、戰略、組織高度統一基礎之上的,堅強有力的領導。可以說,長征鍛造了黨,也成就了黨,同時,也正是飽經磨練、不斷成熟的黨成就了長征。

銘記歷史,不僅僅是記住。時政評論員周成洋表示,雖然我們未必是什麼大人物,可是我們在這個時代中前行,步伐並沒有停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繼承者,繼承過去最為朴素和真誠的情懷,繼承最為炙熱的正義感和理想信念。

在國際在線阿根廷籍記者毛裡西奧眼中,長征精神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是超越求生的精神,是面對艱難萬險卻依然信念不倒的精神,這種精神支持中共領導下的紅軍在爭取人民自由的路上永不止步。這同樣也是歷史上各民族人民對抗不公的抗爭精神,是在堅持信仰的路上努力求實的人類精神,是最偉大的人類品質。它不僅影響中國,對世界來說也是一筆財富。

“長征其實從來都沒有停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永遠在路上。長征塑造的偉大精神和紅色基因穿越80年的光陰,砥礪著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好新的長征路。

加納記者Eddie Turkson贊賞中國人民的適應能力和對勝利及成功的渴望。他認為,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那種堅持不懈和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就是長征精神。“看到中國人匯聚在一起,去建設屬於他們自己的新中國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長征其實從來都沒有停止。甚至在今天,中國人民依舊走在新的長征路上,向著中國夢進發。”

在德國學者Sabrina Sicking看來,“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戰略特別重要,我覺得中國在經濟方面也堅持自己的發展模式是對的,不能拷貝哪一個國家的模式。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模式是長征的精神在當代體現的一個方面。”

中國外文局俄文撰稿人瓦爾瓦拉.科採布克指出,今天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共依然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有活力的政黨”。中共能夠歷經近一個世紀依然保持活力,其原因是“中共沒有忘記自己所代表的階層和民眾”。中國目前實行的“八項規定”正是中共加強群眾路線的體現。這與戰爭年代倡導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著相同的目的。“希望未來的中國能繼續堅持長征精神,取得更大的成就。”

當前,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全面深化改革正穩步推進,“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正逐步實現。社科院研究員張德勇表示,在新的征程中,我們更需要長征精神來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內化為每個人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強大精神動力,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凝結著13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早日變為現實。

分享到:
(責編:潘旭海、文鬆輝)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