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科技類_(實物 線條 文化_灰)源文件
    備受關注的信訪制度改革初露端倪。5月7日,中紀委信訪室副主任張少龍接受人民網採訪表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決杜絕一切“攔卡堵截”上訪群眾的錯誤做法,嚴禁到來訪接待場所和公共場所攔截正常上訪群眾。與此同時,多地信訪系統官員透露:自今年3月至今,暫未收到國家信訪局關於各省(市、區)“非正常上訪”人次數的排名表,而部分地方政府也開始取消了以信訪人數排名來考核官員政績的做法。雖然是否“永久取消”尚未可知,但“暫停”信訪排名所釋放出的信號,還是讓公眾對信訪改革充滿期待。  >>>我有話說

中國信訪排名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信訪排名始於8年前的2005年5月1日,新修訂的《信訪條例》正式實施。這之前兩年,中國迎來了一輪信訪洪峰,因而促使了2004年底《信訪條例》的修訂。

    《信訪條例》第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對信訪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並在一定范圍內予以通報﹔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信訪工作績效納入公務員考核體系。
    由於上述規定中提及“在一定范圍內予以通報”,最終,就選擇了排名的形式進行通報,因而各級信訪部門開始了“信訪排名”。比如國家信訪局每月對各省(市、區)“非正常上訪”人次數進行排名。在縣級及縣級以下的基層政府,排名表的先后成為對黨政干部政績考核的指標之一。此后,這一指標又逐步異化為:各級黨政領導成為信訪責任人,其管轄的轄區內訪民進京上訪次數與黨政領導的升遷直接挂鉤,即所謂的“一票否決制”。

信訪排名的功與過

    所謂上訪,原本就是老百姓尋求公正的一種方式。由於上訪對象往往是政府部門,因此不可避免會發生越級上訪行為。信訪排名制度確實帶來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許多地方政府為了減少“非正常上訪”人次數、不在排名中靠前,加大了對信訪工作的重視力度,化解了一批疑難復雜信訪。但也不可否認,這樣的排名也有很大的負面效應。
    升遷壓力之下的黨政官員們,對上訪人員的處理態度也逐步偏離了信訪制度設立的初衷。地方政府為爭得排名靠后,隻重視減少上訪數量,輕視信訪群眾問題的真正化解,甚至奉行“截訪”等極端做法,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用於對進京上訪人員“圍追堵截”和送返,甚至借助、縱容黑惡勢力非法限制訪民人身自由,嚴重侵害群眾合法權益,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信訪排名一旦成為信訪制度的一部分,其殺傷力堪稱驚人。正是基於這些原因,近年來從地方到全國兩會,社會各界取消信訪排名的呼聲一直不斷。


強制“治療” (唐春成 圖)

取消信訪排名,只是信訪改革的第一步

    國家信訪局暫停發布信訪排名表,一些地方開始取消信訪考核和排名,從中可窺信訪工作改革和轉型的方向。取消信訪考核和排名后,上訪人數不再與當地政府信訪工作評價直接挂鉤﹔若有群眾在非正常上訪過程中產生違法犯罪行為,也應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而不應簡單歸咎於信訪群眾所在地政府“控訪不力”。推動地方政府把信訪工作重點從以往以“控訪”、“截訪”侵犯群眾信訪權益,人為減少信訪數量,轉為依法維護群眾信訪權利,為群眾信訪提供服務。
    取消信訪排名雖好,但仍須理清兩個現實命題。其一,不排名,但一些地方官員仍然怕上訪者捅簍子,揭發真相,怕上訪者損害官員面子、政府形象,還是會截訪。其二,取消排名之后,上訪者可能少受截訪之苦,但反映的矛盾得不到化解怎麼辦?【詳細】
    取消信訪只是信訪改革的第一步。在現有信訪形勢下,要堅決糾正“重數量,輕解決,重穩控,輕化解”的考核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和化解上。


“信訪不信法” (趙順清 圖)

取消信訪排名,更要重建法律信仰

    取消信訪排名,有助於消滅非正常截訪,也有利於保障訪民的合法權利。但一個毋庸置疑的道理是,一個社會要構建善治,則必須倚重法律和司法的力量。取消信訪排名,更像是一次從實務層面使信訪制度回歸初衷的探索。從長遠來看,使信訪找回其制度設立的初衷,還是要使信訪制度與公民救濟最終實現法治化。這一法治化的目標,不光意味著信訪工作應當依法行政,還在於最終以法治終結一種“信訪不信法”的觀念。
    應當看到,在法治建設並不完備的歷史階段,信訪是社會可以向公眾提供的一種救濟之道。但在用好信訪渠道的同時,也要完善法治的渠道。讓遇到問題的公民,能夠使用法律武器,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如此,既可以減少信訪部門的壓力,也可以讓民眾的權益救濟,更有尊嚴、有效率地達成。
    面對新的信訪形勢,信訪制度需要調適,取消信訪排名勢在必行,但也始終不能放棄重建法律信仰的努力,因為法律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也就是訪民消失的時候。【詳細】


推動信訪制度法治化

取消信訪排名,多元化渠道疏民意

    取消上訪排名,懸在地方官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即不復存在,升遷壓力大大減輕,但能否開辟一個暢通的渠道有效解決民眾訴求還是一個問題。當前社會處於轉型和變革期,矛盾多發,民眾的利益訴求更加繁雜。由於官方反映渠道的半徑不夠寬廣、反應不夠靈敏、管道不夠暢通,以致海量的壓力集中在信訪部門,導致處置效率低下,很多民眾選擇網絡曝光。
    通過網絡曝光把個體的不公遭遇拓展成社會話題,倒逼公權力優先處置某些具體訴求,其做法不值得提倡,但同時也說明疏通民意表達渠道的緊迫性。必須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信訪渠道,以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地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上達需求,真正使民意暢通。
    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的媒體和新聞網站開設了舉報窗口,為匯集民意、表達訴求提供了便利通道。此外,中央有關部門在優化官方信訪渠道上也做了不少努力,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統一舉報網站功能全面升級,官方網絡信訪渠道得以拓展……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預示著信訪渠道將更加暢通。【詳細】


“網上問政”新措 (春鳴 圖)

    取消信訪排名,雖然只是弱化信訪、回歸法治邁出的一步,但不能輕視這一步的意義。推進下訪,將矛盾解決在基層,多強調法治的力量,少宣傳領導接訪的功效,這是疏導上訪的正路。法治越成熟,信訪越萎縮,這將成為一條基本規律。若著眼於轉型中國的未來,取消信訪排名還僅僅是個開始。
    上期回顧:民間監督如何拯救紅會公信力

人民網要聞部出品       責任編輯:方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