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生态论苑:蓝天保卫战须向纵深推进

孙秀艳
2018年12月22日04: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随着治理不断深入,现有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寻求新的减排领域,把该管的都管起来    

       

  不久前,在青岛邮轮母港,一位热心环保的旅友发现晚上泊在码头的邮轮一直冒着浓黑的烟。这位旅友把自己的发现发到微博@青岛环保,有一位懂行的网友回复:“那是邮轮的发电设备在正常工作,在哪都是如此。”旅友感慨道:蓝天保卫战管住了一座座工厂、一个个建筑工地、一部部机动车,这一艘艘冒着浓烟的船舶,却无人来管。

  所幸,这样的无奈不久将终结。

  几天前,交通运输部印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明确规定,2019年7月1日起,具有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的现有船舶,只要在有能力供电的控制区泊位停得久(沿海3小时,内河两小时以上),又不使用清洁能源等效替代措施的,就要使用岸电。也就是说,冒黑烟的船舶烟囱已被纳入监管范围。

  其实,这只是实施方案中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的一条措施。方案还对船舶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

  各城市在解析大气污染来源时,一般都认为主要是燃煤、机动车、道路扬尘等,鲜有将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纳入污染源的。实际上,这些污染源的影响真不容忽视。以船舶为例,《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排放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分别为85.3万吨、7.9万吨、134.6万吨、13.1万吨,其中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比例均超过25%。不仅如此,即使按照明年元旦实施的控制区新标准——船用燃油硫含量不大于0.5%m/m(质量百分比,即每100克柴油中含有0.5克硫),其排放强度依旧是车用柴油标准的几百倍,污染水平可见一斑。可以说,船舶污染治理已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不能绕过的一个关口。

  毋庸讳言,这么高强度的污染源,却一直游离于污染减排体系之外,原因不仅在于船舶排放控制水平低、监管困难,更在于原有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以往的环境监管体系里,环保部门再努力,能管的也就是陆上的污染,天上的、水里的,想管也是鞭长莫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的发布实施,反映了相关部门对大气污染治理积极主动作为的态度,值得点赞。

  过去几年,各地不遗余力削减大气污染物,不断加严排放标准,不断扩大监管范围,许多地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随着治理不断深入,现有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剩下的骨头越来越难啃。要打赢蓝天保卫战,不仅要攻坚克难,也要寻求新的减排领域,把该管的都管起来,力促污染物总量更快地下降。船舶、飞机单体污染排放较大,是减排潜力较大的领域,管好这些领域,对空气质量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

  从另一个角度说,治污需要高投入,如何以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最大减排效果,如何以最低成本提升空气质量,也必须认真分析实施各类污染源治理的经济社会成本,排排次序。目前,我国已成为海上、航空运输大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这方面的污染控制还相对落后,用好先进技术,借鉴科学的管理经验,我国有能力将这些领域的污染排放强度降下来。

  空气是流动的,治理也应是立体全面的。期待更多部门关注相关领域的污染源,积极参与,多想办法,为更多蓝天付出自己的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2日 09 版)

(责编:王仁宏、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