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微议录)

人民日报:引领学习共享空间新风尚

2018年12月20日04: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团体研修、论文发布、多媒体制作、文创工作……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在教学楼、图书馆中,开辟出一种复合式、多功能的讨论、交流、协作场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时髦名字:学习共享空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学习共享空间的使用效率?如何探索符合规律的互动式学习?本期微议录我们选刊三篇来稿,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助力学生共成长

  王冠楠

  浙江大学在图书馆三楼开设的信息共享空间,设有八大功能区;贵州师范大学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学习共享空间提供模拟教学场所……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增设学习共享空间,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着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

  与应试教育中啃课本、做习题、求高分不同,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多强调开放式、研究性、综合性。为学生提供共享场地,鼓励开展讨论、交流等互动式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场景化的学习来锻炼查阅收集资料、团结协作、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性;另一方面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领域的学习“共享”,也能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创造性思维。由此来看,学习共享空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践中总结推广。

  学习共享空间核心在“学习”,亮点在“共享”。“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其实,这种共享理念,不应仅体现在学习共享空间,在课堂教学和高校人才培养中也不能缺席。

  有效利用是关键

  邵卓人

  我所在的高校自2017年起投入320万元建设智慧教室,在教学楼与图书馆增设一批开放学习空间,供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组作业。但客观来说,这些共享空间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现实中,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花费不菲,但是被闲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长期门庭冷落,使用者寥寥无几;有的被当作一般自习室使用,失去了共享学习的味道;还有的装修时髦,但是管理跟不上,实用性也就大打折扣。这些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硬件资源,更让引入学习共享空间变成“画皮不画骨”的形式主义,必须格外警惕。

  提高使用效率,除了科学设置、合理管理外,还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以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互动,学习共享空间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以“共享”浓厚交互式学习氛围。

  建设遵循差异化

  沈 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法和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高校结合学生需要,建设学习共享空间,体现了主动作为和观念创新。但推广这一模式,需要避免不切实际、蜂拥而上,求大求全、盲目建设。

  每所高校的办学基础、学生数量、专业特色等情况千差万别,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在服务项目、设施配套、资源支持等方面,都应结合学校现实来确定,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建设差异化的学习共享空间。除此而外,还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内在需求,针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多样而精准的服务。

  学习共享空间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和较强的实效性,长远来看,是适应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就现阶段来看,少数高校的探索和实践缺乏自身特色。让学习共享空间助力学生更好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0日 05 版)

(责编:王仁宏、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