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用制度遏制“伪科学”“反科学”信息的传播(民生·民声)

喻思南
2018年11月30日04: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要完善科学类信息生产、传播等机制,去除影视文学作品和杂志中那些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中国科协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超过8%,较3年前有明显提升。这一成果得来不易,其背后是国家对教育、科研的持续大力投入,是教师、科研人员、媒体记者和科普人士的辛勤耕耘,必须格外珍惜。

  然而,生活中不时也有这样的情景:一个经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轻易就被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打败,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比如,一些古装剧中的滴血验亲,现代医学已证明没有科学依据;再如,某部“神剧”有模有样地讲解“枪斗术”,全然不顾子弹飞行的力学轨迹,表示只需在子弹出膛时手腕抖动就会在水平方向给加速度,让子弹拐弯。这些情景都令观众真伪莫辨,甚至引发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与模仿。还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学作品,一点科技的影子都没有,或移花接木、似是而非,或武断空想、歪曲事实,或把一些尚有争议的讨论当作结论来展示。

  这些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流传,更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思维的养成,损害社会文明进步的根基。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艺术需要想象,在涉及科学内容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真实。此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它们可能是很多人不自觉接触科学的重要途径,这些打着科学旗号却并不科学的内容,如果传播开来,负面影响可能更大。实际上,科学元素并非影视文娱表达的“天敌”,两者是能够结合好的。比如,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通过直观的实验讲解深奥原理,科普专家现身说法,摆论点、有论据地去解读现象,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赚得了收视率;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科幻小说《三体》也以天马行空但不失科学的想象,标注了科幻文学的新高度。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无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分析问题。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是完善科学类信息生产、传播等机制,去除影视文学作品和杂志中那些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用制度“防火墙”遏制伪科学、反科学信息的传播。

  比如,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调整科普方式,摒弃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做法,学会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对话,用人们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学信息供给,防止伪科学乘虚而入。

  再如,媒体、影视娱乐等传播平台对涉及科学信息的作品,不应给出误导性表述。同时,鼓励科学家、学者与公众分享研究成果,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社会名人在与民生关系密切、可能误导公众认知的问题上,应多一分敬畏,不传播错误信息。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30日 17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