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强化内生动力 提升脱贫质量(专家访谈)

访谈嘉宾:<br>    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承伟<br>    采访人:<br>    本报记者  顾仲阳  王  浩
2018年10月21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记者:有人认为深度贫困地区要补齐的短板很多,一些地方“两不愁三保障”尚未完全实现,应先实现物质脱贫,再考虑精神脱贫,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何要着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黄承伟:深度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欠账多,应该从最关键的地方,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情,从最短的短板出发,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攻坚克难。但绝不等于可以忽视精神脱贫。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等重要。只注重补物质短板,而忽视精神扶贫,这样的脱贫是低质量的、不可持续的脱贫。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各项扶贫事业离不开贫困群众的参与,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和项目等外部帮扶需要通过贫困群众发挥作用。当前一些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接受程度不高,对脱贫攻坚工作认识不足,一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如果不解决这些“看不见的贫困”,会影响脱贫攻坚事业的推进。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是辩证统一的,从发展目标看,脱贫是为了发展,我们要实现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处理好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关系。只有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健康持续发展,才能为个人脱贫致富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个人参与脱贫意愿强烈,实现脱贫致富能力增强,又能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多元,应具体分析、精准施策

  记者:我们采访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体现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各项工作中,如何更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黄承伟: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其实就是参与脱贫的意愿和实现脱贫的能力。内生动力不足既体现在认识上不够,也体现在能力上不足。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不敢参与。“怕”的产生有历史客观原因,不少贫困地区深处大山,交通不便,部分贫困群众世世代代与外界交流较少,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从主观原因看,不少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长期从事传统小农生产,较少参与现代市场活动,加之缺乏资金、技术等,不愿意轻易改变种植习惯,面对市场风险。

  要化解“怕”的心理,激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积极性。首先在产业选择上,政府部门应重在引导,尊重贫困群众主体意愿,不能替他们拿主意,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让贫困群众充分参与决策。其次在产业组织上,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特别要发挥乡土社会传统,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

  不少深度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重要脱贫举措。一些贫困群众搬迁动力不足,有的搬得出但稳不住。这既有他们故土难离、难以融入新环境等主观因素,又有安置地缺乏就业创业环境等客观原因。增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完善配套政策,不仅“重搬”,更要“重稳”,通过增加公益岗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举措,提升安置地解决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稳定搬出到融入社区是一项长久性、综合性工作。在政策制定、宣讲中,应该多点耐心,让贫困群众明白易地搬迁的长久益处,不仅仅是改善现有生活条件,更能享受到教育、医疗等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

  改变部分贫困群众“蹲在墙根等小康”的现象,首先要完善政策设计,杜绝单纯“给钱给物”的养懒汉措施,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奋斗改变生活。其次,通过树立典型,利用涌现出的大量脱贫攻坚带头人的事迹感染贫困群众。再次,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熟人社会约束“不劳动”“占便宜”等行为。

  记者:加强教育培训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一些地区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果?

  黄承伟: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当前,各地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比如一些地方采取讲习所、道德讲堂、电视夜校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培训的场地、师资和资金等问题。下一步应该精准对接贫困群众需求,在培训手段、内容上进行创新。

  摸清贫困群众需求,让他们学到真正想学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可走村入户,深入调研,建立贫困群众培训需求清单,并以此为依据科学设定培训课程。

  在培训方式上,从单纯课堂授课变为现场体验、跨区域交流等。鼓励中西部贫困群众到东部发达地区开眼界、取真经。对有意愿、有能力成为带头人的,可配备行业导师,提供长期跟踪指导。

  在培训内容上,从单纯理论宣讲变为案例宣讲。选择身边鲜活的成功案例,供贫困群众学习。特别是要发挥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用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染贫困群众,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1日 09 版)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