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爱国主义是教育的必修课

林峰

2018年09月13日10:5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935年,在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张伯苓问了师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尽管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但这朴素三问却激起师生共鸣,点燃爱国斗志,成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

时至今日,面对相同的问题该如何作答?“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大事,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当如何爱国?在网友的热议中,有人说“爱国是理性绵长的情感,读懂我们的祖国就是爱国”;有人说“爱国是具体可见的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国”……是啊,远离了战火硝烟,告别了饥不果腹,我们更需要一种温润不绝的方式来书写爱国情怀。血洒疆场是爱国,爱岗敬业也是爱国;为国争光是爱国,诚实守信也是爱国;同仇敌忾是爱国,文明友善也是爱国。可以说,爱国既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具体而微,时时处处、一举一动都能尽显爱国情怀。

从“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到“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从“祖国如有难,汝当作前锋”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始终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然而现实中,一些人罔顾历史,污蔑英雄,大谈历史虚无主义;少数人甘当“精日”,仰人鼻息,损害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心中没有国家和民族的人,就无法回答时代之问,就不能找到灵魂归宿,就无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正因如此,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教育的必修课。任何时候,爱国都不是宏大的概念,也不是沉重的教育,更不是遥远的事情。只有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就意味着,既要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又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保持爱国主义的鲜活和真实。将爱国基因播撒在教育的沃野上,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

“积人成国,国人一体,强弱存亡,责任在己。”犹记得南海仲裁案后,举国上下“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立场旗帜鲜明,为外交工作赢得了主动。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局势多么复杂,上好爱国主义这一门必修课,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我们就有底气、有信心克服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切困难,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