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掏仨月工资送娃游学是种“亚健康”

蒋萌

2018年08月03日16: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掏仨月工资送娃游学是种“亚健康”

背景:据媒体报道,孙女士的儿子在某民办小学读六年级,最近她发现“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于是,她安排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孩子此次海外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孙女士的三个月工资。

新京报发表从易的观点::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这个时候,孙女士送孩子游学,并不见得是孩子需要、孩子适合,或者游学项目本身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孩子都游学过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换句话说,这是焦虑和攀比心理下的“病急乱投医”。家长的这种心理我们见多了,多少家长一到暑假就给孩子报了夏令营、游学营、培训班、兴趣班,因为其他家长给报了这些班,仿佛自己不给孩子报,孩子就吃亏了。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个别游学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花了三个月工资的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小蒋随想:每逢暑期,在北京的清华、北大门口,你常会看到许多外地来京的游客带着孩子在排大队,为的就是进这两所著名高校参观。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地区的名校也有。由于游客太多,一些著名高校不得不像景区一样规定每日游客上限。家长们的想法是,带孩子感受名校氛围,激发孩子对名校的向往,努力学习,从小立志。家长用心良苦,效果如何?烈日炎炎,排着大队,人群拥挤,汗味四溢,进了校园走马观花,进不了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食堂,甚至会因为喧哗引来大学生的侧目,感觉真好吗?很多人不过是犹如“打卡”般遛一圈,又奔赴下一个景点。爱玩好动喜欢新奇刺激的孩子,对历史底蕴、文化积淀、旧楼遗址的领悟能力,不好说。对旅游团而言,带游客参观高校不会增加任何成本(连门票都不要),何乐而不为?按照上面的路数与经验,再看许多海外游学项目,会不会感觉半斤对八两?许多家长也曾出国旅游,是看到了异域景色,但要说通过十天半月,学到了多少先进知识,提高了多少外语水平,说出来自己信吗?当然,游学项目会进行更多“包装”,比如与国外师生联谊。但问问去过的孩子,联谊有多长时间,是不是只到外国中小学“停”一下,你就会发现犹如“淘宝P图与买家秀”的差距……其实,很多家长也知道海外游学的实质。但许多家长宁可自己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玩好、不落人后,面对孩子闹着“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舍不得说不。花仨月工资送孩子出国游学,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它是一种风气,一种攀比,一种“亚健康”。说得再直白一点,孩子是父母教育的,钱在父母兜里,父母要为自己的选择担责。

小蒋 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